《晚清報載小說戲曲禁毀史料匯編(上、下)》全書92萬余字,在普查上百種晚清中文報刊的基礎上,共從69種晚清中文報刊上搜集小說戲曲禁毀史料2300余則(篇),時間跨度自1869年至1911年。全書分為前言、凡例、正文、索引四部分。前言部分綜述了晚清報載小說戲曲禁毀史料的主要特點和研究價值。凡例部分則說明了所收史料的收錄標
張蓉編寫的《中國古代詩學范疇考辨》選擇了中國古代詩學部分重要范疇、命題,從歷史文化語境、詩歌創(chuàng)作狀況、哲學社會思潮、道家禪宗悟性、文學傳播接受、詩學內在結構等方面,闡釋了詩學理論歷史生成的動因緣起和原始意義,辨析其繼承中衍生的新意義及其體系的建構過程。
《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探討的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截止到抗戰(zhàn)之前崛起于詩壇的一個青年群體——現(xiàn)代派詩人群,作者認為,臨水自鑒的納蕤思形象歷史性地構成了以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為代表的現(xiàn)代派詩人群的一個象征性原型,F(xiàn)代派詩人的筆下由此也集中出現(xiàn)了臨水與對鏡的姿態(tài),甚至直接把自我擬想為納蕤思的形象。本
本書精選了一些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按照體材分類,選了六編詩詞、一編散文、一編學生選讀篇目。詩詞涉及的題材分別有愛國、愛情、邊塞、送別、詠懷、思鄉(xiāng);散文主要以國學經典為主,學生選讀篇目仍然按照前面的分類排列,方便學生自學。體裁上,既有高俊爽朗、以豐神情韻見長的唐詩,又有婉約細膩、以意境幽微著稱的宋詞,既有樸實的古代
本書收錄的竹枝詞,其創(chuàng)作時間上自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下迄新中國成立(1949)前,時間跨度為兩百多年。按“四時風俗”、“風土人情”、“民生習俗”、“時事民心”等大類編輯,分題討論。
《李維:中國詩史》還是以開闊的詩史眼光與現(xiàn)代形態(tài)的編著體例給學術界帶來相當強烈的新鮮感,因而出版后受到學界好評。今天我們要了解中國詩史研究的學術史,了解近代以來文學研究的轉型,李維的這部《李維:中國詩史》仍然是不能不讀的著作。
朱自清編著的《朱自清中國歌謠》是五四以來研究我國民間文學較早的一部專著,其雛形為朱自清先生在1929-1931年間的大學講稿,后經整理于1957年出版。全書分6章,一歌謠釋名;二歌謠的起源與發(fā)展;三歌謠的歷史;四歌謠的分類;五歌謠的結構;六歌謠的修辭等內容。對中國歌謠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分析論述,對中國現(xiàn)代歌
《唐詩雜論》是聞一多先生站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以歷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詩的結晶。全書沖破了傳統(tǒng)的學術方法、學術研究的狹隘和封閉,從詩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詩歌,多所卓見。《唐詩雜論》是聞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發(fā)表在20-30年代的報章雜志上,后來匯編成冊。聞一多是民國時代著名的詩人和民主斗士,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嚴謹
《陳柱中國散文史》史記·韓非列傳》云:“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zhí)契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
《中國詞曲史(插圖珍藏本)》詳述詞曲演化,以詞曲文體形式之發(fā)展演變?yōu)榻洠悦髁x、溯源、具體、衍流、析派、構律、啟變、入病、振衰、測運等為緯,介紹許多著名詞曲作家,列舉大量詞作品,不僅分析極詳盡精到,且使讀者諳詞曲之道,感詞曲之美。20世紀20年代,作者曾執(zhí)教于心遠大學,《中國詞曲史(插圖珍藏本)》即當時所撰教材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