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上世紀八十年代龐體鋼筆字出現(xiàn)以前,大多數(shù)人對于鋼筆等硬筆字的書寫多是為了實用,藝術性嘗試并不多見。龐中華先生經(jīng)過多年苦心磨煉,終于獨創(chuàng)出秀美、工穩(wěn)、挺拔的鋼筆字,既實用又美觀,開中國現(xiàn)代硬筆書法藝術之先河。1980年,他推出第一本硬筆書法字帖《談談學寫鋼筆字》。該字帖一經(jīng)面世,即受到社
三筆并重,圖文并并,重點突出。
顏真卿(公元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我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法初學褚遂良,后從張旭得筆法,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郁勃,天真自然。顏體用筆方圓兼施,圓帶篆意,提按明顯,雄健挺拔,棄隸法而取篆草筆意,承前啟后,古法為之一變。顏字的結(jié)構疏密有致,寬博舒展,樸茂端莊,雍容大方,開創(chuàng)了唐
《5000常用字鋼筆楷書字帖》主要收錄了鋼筆字楷書字帖,作者以獨特的風格,采用臨、摹、描三種科學的練字方法,三者相輔相成,各有所長。書中收錄了5000個常用字的鋼筆楷書字帖,幫助書法愛好者打下豐富的描摹基礎,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籍。
中國人將寫字從實用升華而為藝術,用一支筆,在白紙上羅織氣象萬千的“玄象”,這種創(chuàng)造,何其特殊!中國人在白紙黑字的書法作品前,流連忘返,津津樂道,這種趣味,又何其特殊!再沒有任何一種藝術現(xiàn)象,能夠如同書法這樣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了。
篆刻藝術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從中國象形文字發(fā)明并摹刻、書寫于陶器之上時起,璽印篆刻藝術就開始萌芽。商代以后,通過金文的鑄造和甲骨文字的刻寫,中國古人進一步掌握了鑄、刻、模制等多種方法,為璽印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戰(zhàn)國以后,公私印信和節(jié)、符、銘等的鑄造模制日漸風行,至兩漢時期達到高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印章制
《黎東明書法作品集》,為黎東明教授近些年來的書法創(chuàng)作結(jié)晶。書中收錄代表性作品四十余件。作品形制、風格多樣,既有長達數(shù)尺的卷軸,也有方正的斗方;既有狂放的行草,也有古樸的篆隸,從各個角度展現(xiàn)了黎東明書法的多姿面貌和較高的藝術水平。
《名家鋼筆書法實用教程:王惠松楷書(第3版)》經(jīng)作者改編后,其內(nèi)容更加豐富。例如,每個筆畫、偏旁部首,采取一行原字例、一行描紅、一行空格,讓讀者照著臨摹,而且在每組字例中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范字進行放大,并在旁邊用簡明的文字加以說明提示。這些書寫技法提示是作者根據(jù)自己多年的習字經(jīng)驗和書寫心得凝練而成,它以通俗的語言讓讀者
《華嚴集聯(lián)三百》有附錄《華嚴經(jīng)讀誦研習人門次第》,分讀誦、研習兩個部分。弘一法師表示:『讀誦研習,宜并行之。今依文便,分為二章。每章之中,先略后廣。學者根器不同,好樂殊致,應自量力,各適其宜可耳。』然而,對于這次的綴集工作,弘一法師還是有特別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