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學麈談》主要內容包括:隸變——張公者對話鮑賢倫、學院派與書法學科建設——張公者對話陳振濂、書法史研究的若干問題——張公者對話叢文俊、關于文化書法與當前書法若干問題的討論——張公者對話王岳川等。
《蜀素帖》也稱《擬古詩帖》。米芾書。書寫在產(chǎn)自四川織有烏絲欄的絹素上,故名?钍饡谠v三年(1088)!镀缴鷫延^》載:卷高八寸,橫八尺余,共七十一行,計五百五十六字。用筆的快慢、輕重、起收及轉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結體偏縱長傾側,表現(xiàn)靈動,落筆處絕無垂珠滴露。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寫法,極盡變化之能事。書風完全顯露出米
《爭座位貼》也稱《與郭仆射書》。顏真卿書。廣德二年(764)書,六十四行,旁添小字四行,據(jù)傳原共七紙。雖是頹筆手稿,而實為顏氏行草書中之佼佼者,北宋蘇軾稱:“此公他書尤為奇特,信手自書,動有姿態(tài),乃知瓦注賢于黃金,公尤未免也。”原跡宋時藏于安師文處,安氏曾據(jù)以摹刻上石,蘇軾見而稱之,親拓數(shù)十本攜歸。真跡久佚,傳世翻刻本
《西苑詩》文徵明56歲在京任翰林院待詔時所作,均為七律,共十首,描述宮城西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御苑景色。此卷書于嘉靖甲寅(1554)六月十日,距成詩時隔三十年,是年文徵明已85歲。此卷行草書用筆蒼勁婉暢,風姿端整秀雅,是文徵明晚年杰作之一。卷后有清王澍提拔,并有藏印多方。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
《懷仁集王羲之書圣教序》此碑內容包括唐太宗為玄奘法師翻譯佛經(jīng)而作的序文、太子李治作的序文以及玄奘寫的謝表及心經(jīng),通稱《三藏圣教序碑》。京師弘福寺僧懷仁集皇室所藏王羲之行書真跡成文,后鐫刻成碑!督鹗途帯份d: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王氏書跡大都賴此以傳,故為歷代書家所重。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xiàn)藏于天
《赤壁賦》、《后赤壁賦》北宋大文豪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后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為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為失意、最為灰暗時所作。趙孟頫所書之《赤壁賦》《后赤壁賦》(時年47歲),為行書長卷,用筆嫻熟、精湛。在筆法上直承王羲之,以流麗挺健為主,線條溫潤凝練,外秀內剛。該帖分行
《九成宮醴泉銘》歐陽詢書。貞觀六年(632)刻。記述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fā)現(xiàn)涌泉之事。石在今陜西境內!丁督鹗途帯份d:碑高七尺四寸,款三尺六寸。字共二十四行,滿行五十字。書法遒勁婉潤,兼有隸意。陳繼儒稱:”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薄妒澣A》則譽其正書第一。此碑傳世拓本以
《孟法師碑》全稱《京師至德觀主盂法師碑》。褚遂良書。貞觀十二年(638)刻。碑石久佚,現(xiàn)存宋拓孤本殘缺不全,存七百六十九字。此碑書法質樸,精整清和,運筆多隸法,堅實而富有變化,字體端整卻不呆板,疏密有致,富有節(jié)奏之美。為褚遂良早年之作。
《玄秘塔碑》全稱《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并序》。柳公權書。會昌元年(841)建于長安!督鹗途帯份d:碑高一丈五寸,寬五尺一寸。字共二十八行,滿行五十四字。書體端正瘦長,筆力挺拔矯健,行間氣脈流貫,顧盼神飛,全碑無一懈筆。有以方取勢,引筋入骨之贊。
《多寶塔碑》全稱《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文》。顏真卿書。天寶十一載(752)立于長安(今陜西西安)!督鹗途帯份d:碑高七尺九寸,寬四尺二寸,字共三十四行,滿行六十六字。書法整密勻穩(wěn),秀媚多姿,后世學者多從此入手,清嘉慶、道光間(1796-1850)更盛行。碑于康熙(1661-1722)時斷裂,以碑文中“鑿”字未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