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文編與序編,共45篇文章。文編包括《藏六居學記》《藏六居獨語》《學園退思錄》《〈讀《鶯鶯傳》〉的眼界和思錄》《從頭學起重溫〈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唐代詩文證史札記紀念陳寅恪先生誕生130周年》《〈巴黎茶花女遺事〉的中華效應》7篇文章,序編由中外關系史書序廣州與海洋文明書序師友文集序自序及其他四個板塊的38篇序組
為了推動福建省寧德社科研究成果的轉化,促進課題研究水平的提高,擴大社科成果的影響面,使地方黨委、政府決策參考更有針對性,擬將全市社科專家學者撰寫的立項課題匯集成社科研究文集。本文集共收錄了約30篇課題文章,外加一個附錄,約45萬字,分為“寧德實踐”篇、“寧德地標”篇、“寧德氣質”篇、“寧德樣板”篇、“寧德方案”篇、“寧
晚清時期,以孫葆田、宋書升、法偉堂、柯劭忞、鄭杲等膠東籍學者在學術界具有較大影響力!肚迨犯濉と辶謧鳌贰肚迦鍖W案》及錢穆《清儒學案序目》皆以鄭杲為傳主、案主,附宋書升、法偉堂、孫葆田、柯劭忞等人,將之視為清代學術精進之人。本叢書擬對柯劭忞、孫葆田、鄭杲、宋書升現(xiàn)存的詩文集及學術著述進行整理。第一卷為《鄭杲集宋書升集》。
本書為鄭吉雄的學術論文自選集。本書分為“《易》學”“漢學”“清代學術”三個部分。全書選收鄭吉雄教授14篇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包括《論二十世紀初〈周易〉經(jīng)傳分離說的形成》《〈易〉學與校勘學》《周敦頤〈太極圖〉及其相關詮釋問題》《海外漢學發(fā)展回顧與展望》《名、字與概念范疇》《論先秦思想史中的語言方法》《論戴震與章學誠的學術因
馮漢驥先生是我國著名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家,是運用現(xiàn)代考古學與民族學知識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yè)的奠基人。馮漢驥先生是國內外著名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圖書館學家,聲望顯赫。先生雖已過世,但幸甚留下大量手稿,現(xiàn)已成為可貴的收藏文物。手稿內容廣泛,即有人類學田野調查,也有眾多研究論文原稿,還
北京論壇是經(jīng)中國教育部批準,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導與支持下,由北京大學、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和韓國崔鐘賢學術院聯(lián)合主辦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北京論壇創(chuàng)辦于2004年,每年舉辦一次,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總主題,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蘊為依托,致力于推動全球人文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促進世界的學術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為全人類的發(fā)展做出
中華翻譯家代表性譯文庫縱古今,跨經(jīng)緯,全面系統(tǒng)介紹中華歷史上著名翻譯家以及他們的翻譯思想,選擇他們最具代表性的譯文,列出每位譯者的譯事年表,該文庫積極回應國家文化戰(zhàn)略,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書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導言、代表性譯文和譯事年表。前言包括許淵沖生平介紹、許淵沖翻譯思想、對許淵沖的相關研究、代表性譯文選擇
本書為《隴上學人文存》第十一輯中的一本。馬曼麗,蘭州大學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民族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西北邊疆民族及跨國民族問題研究。本書是對馬曼麗先生已出版或發(fā)表作品的輯錄,共分四板塊,重點選取了對歐亞探險家與中國西北史地研究、民族史研究、文化與理論研究、跨國民族與邊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系統(tǒng)地梳理了馬曼麗先
本書為“隴上學人文存”(第十一輯)中的一本。劉建麗,西北師范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本書輯錄了劉建麗多年來所寫作的西北少數(shù)民族政策方面的論文30多篇,對其學術成果進行了一定的展現(xiàn)。本書分為“社會經(jīng)濟”“民族關系”“宗教文化”等六個板塊,主要收錄《宋代吐蕃的商業(yè)貿易》《西夏河西經(jīng)濟的開發(fā)與歷史局限》《兩宋
本書為《隴上學人文存》(第十一輯)中的一本。安江林,蘭州大學哲學系教師,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歷史學、哲學、經(jīng)濟學等,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作出了一定理論貢獻。本書是安江林教授的精選學術文集,對選入本卷的論文按研究方向進行了類別歸劃,分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宏觀經(jīng)濟理論研究、區(qū)域經(jīng)濟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