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觀年初,因“淳化閣帖”板已斷裂等緣由,宋徽宗詔令出內(nèi)府所藏墨跡,更定編次,命蔡京主其事,刻石置于太清樓。帖刻于大觀三年,便有“大觀帖”之稱,也有“太清樓帖”之稱!按笥^帖”共十卷,其后刻轉(zhuǎn)精,故為世所重。本書將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大觀帖”第八卷放大印出,供讀者鑒賞。
在日本京都藤井齊成會有鄰館,藏有一卷宋代著名書家黃庭堅的草書墨跡。此件系書家書寫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著名七言古詩——《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卷前缺失詩句八十字,卷中鈐“乾隆御覽之寶”、“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清內(nèi)府鑒藏印。卷后有元代張鐸和明代著名畫家沈周兩人題跋。全卷縱三十七厘
楊凝式,字景度,華陰人。唐昭宗時進(jìn)士,五代時官至太子少師,有楊少師之稱!靶蜁V”有言:“凝式善作字,尤工顛草,筆跡獨為雄強,與顏真卿行書相上下,自是當(dāng)時翰墨中豪杰!北緯掌鋾熬禄ㄌ薄ⅰ跋臒崽、“神仙起居法”、“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四件墨跡,還有其“步虛詞”刻本。將其放大印出,供讀者鑒賞。
孔子廟堂碑,唐代著名書家虞世南書。此碑文三十五行,滿行六十四字。其書法俊朗圓潤,字體外柔內(nèi)剛,是書家傳世之代表作。宋代著名書家黃庭堅有言:“見舊刻乃知永興得智永筆法為多!庇衷疲骸翱讖R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本書將宋拓本放大印出,供讀者鑒賞。
趙孟頫多次書寫陶淵明的名作“歸去來辭”,并有多件墨跡留存于世。藏于上海博物館的趙書“歸去來辭并序”,書于元代大德元年,時年書家四十四歲,正值盛年。其時趙氏居家賦閑,為江浙行省檢校張謙寫下這件墨跡。一九五四年,當(dāng)代著名書家啟功先生,在此卷后題跋中寫道:“松雪中年字多寓方於圓,儀態(tài)灑然,奇處尤在鋒芒轉(zhuǎn)折,無毫發(fā)滲漏,于安詳
宋代紹圣元年四月,五十九歲的蘇軾被貶往嶺南。途中遇雨阻于襄邑,期間,書寫“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以述懷。兩賦并后記有六百八十余言,為其傳世墨跡中字?jǐn)?shù)最多的一卷。這件傳世著名書作,書風(fēng)寬博大度,通篇淋漓酣暢,別具蘇字特色。明代王世貞在題跋中評說:“此跡不惟以古雅勝,雖姿態(tài)百出,而結(jié)構(gòu)緊密,無一筆失操縱,當(dāng)眉山最上乘
趙孟頫多次書寫“洛神賦”,其中以藏于天津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兩件最有影響。藏于天津博物館的“洛神賦”,書于元代大德四年,時年書家四十有七。此卷系書家為友人盛逸民書,有方家評其“典雅俊美,嚴(yán)謹(jǐn)沉穩(wěn),潤厚飄逸”。元代書畫家倪瓚在卷后題跋中有言:“此卷行書洛神賦圓活遒媚,有褚河南筆意”。全卷縱二十九點五厘米,橫一百九十二點六
本書系趙孟頫為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副使仇句號鍔撰書的墓志銘。引首為趙孟頫篆書“有元故奉議大夫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副使仇府君墓碑銘”二十四字。其中原書“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八字已損缺,后系他人補書。墓志銘全文近二百行,滿行六字,根據(jù)“元文類”對照,尚有部分缺損。全卷縱三十四點八厘米,橫千馀厘米,卷後有眾多名人題跋,現(xiàn)藏于日本京
杜牧,字牧之,生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其出身名門望族,為西晉名士杜預(yù)十六代孫,其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其父官至駕部員外郎。他二十六歲舉進(jìn)士及第,其才氣橫溢,后人將其所作詩文近五百篇編成“樊川文集”而流傳于世。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數(shù)以萬計的詩篇,至今,唯有杜牧?xí)鴮懙摹皬埡煤迷姴⑿颉比暂^完好地留存於世,這不能不說
本書收唐人臨蘭亭序三種:一是虞世南臨“蘭亭序”,亦稱“張金界奴本”;二是被稱為“蘭亭序”八柱之二的禇遂良臨本;三是清代梁章鉅收藏的禇遂良臨絹本。前二種藏于故宮博物院,后一種藏于湖南省博物館。本書將以上三種珍跡放大印出,供讀者鑒賞臨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