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新發(fā)現的李劼人佚文和史料,近年來李劼人研究的重要學術論文,李劼人親友的回憶和紀念文章等,對于研究、宣傳和紀念李劼人及其文學作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分為上篇文化創(chuàng)造者、中篇閱讀郭沫若、下篇讀書、受教及其他。內容包括:論郭沫若與中國書法文化、書法文化視野中的郭沫若與日本、論郭沫若與前期創(chuàng)造社的“創(chuàng)生”意識等。
本書分為文學記憶、文學思考、文學創(chuàng)作談、文學采訪錄四部分,收錄了《時間不是空白的》《頑童變成小書迷》《書隨我跋涉》《我隨身帶個小本子》等內容。
本書收錄文章44篇,分為“聽克芹”“憶克芹”“論克芹”三輯。“聽克芹”收錄了周克芹先生的部分創(chuàng)作談;“憶克芹”收入了先生生前好友和文壇同人的部分回憶錄;“論克芹”選錄了國內評論界的相關評論文章。
本書共分十二章,內容包括:文化世家、萬物皆春、百川匯海、潛龍藏淵、謀而后動、國事家事、大刀闊斧、反腐風暴、宦海沉浮、嚴之以禮、學士無雙、無上殊榮。 陳廷敬(1638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
本書由“哀其失路”“嘆其失志”“憾其失度”“緣其失控”“惜其失辭”五部分組成。在肯定李白偉大的藝術成就的基礎上,探析李白政治失意的緣由,也對由唐至今文人對李白的評價做出了梳理。
《人文韻》通過挖掘在寶山的發(fā)展進程中影響較大或者有突出貢獻的人的內涵和品質,來體現寶山人的醇厚、濃烈、溫婉、細致、寬廣等韻味,對學生進行德性的教育和引導。同時設計一些實踐探究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人物以及人物事跡、貢獻的認識,引發(fā)學生探尋名人足跡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愛我寶山、建設寶山的熱情。
本書是羅中立教授的傳記,書名即緣于其1980年獲得金獎的油畫《父親》。本書,就《父親》創(chuàng)作者的真實人生經歷,圍繞當年那副震撼人心的畫如何面世,創(chuàng)作者在獲得巨大的成功后在藝術之路上有哪些后續(xù)經歷,他把什么樣的新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在世人面前等,首次深入披露了羅中立教授獨劈蹊徑的藝術觀點和行為。 本書選用了羅中立教授各個時期的代表
《別有中華:張伯苓七十壽誕紀念文集/南開大學校史叢書》中匯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這十三位作者,除胡適外,均為當時美國著名的研究東亞和中國問題(包括政治、經濟、教育、哲學、外交、歷史、法律、農業(yè)、醫(yī)學等方面)的學者,如曾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北京協和醫(yī)學院代理校長顧臨、曾于清華大學任教的霍爾康柏以及中國湖南湘雅
本書是兩位以文學為志業(yè)者的真誠對話,是一部個人寫作史,也是對當代文壇的一次回顧。在書中,王安憶談到自己如何感受寫作的快樂,坦承文學道路上的幾次重大轉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觀,談小說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談虛構與審美化的力量,談創(chuàng)作者對時代的關切和疏離。她回憶與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學前輩的交往,談及陳映真、史鐵生、陳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