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三個板塊:亞洲道家研究,英語世界的道家研究和歐洲老學。亞洲道家研究主要側重梳理日韓兩國的學者對老莊思想的研究與理解,并介紹《道德經(jīng)》及其思想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英語世界的道家研究主要分析《道德經(jīng)》的英譯過程中,不同學者對相關專有名詞和概念的處理。歐洲老學主要聚焦于法語、德語、芬蘭語和俄語《道德經(jīng)》譯本的源流、流
本書從本土化視域對《周易》做出研究與介紹,嘗試用中國本土文化來說明《周易》中的思維方式。本書旨在通過研讀《周易》來重新挖掘古人的思維方式。本書的重點內容是闡釋易的思維方式,在將易的思維方式作為導讀的線索,說明古人如何按照易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進而,擴展來談《周易》與中國古代學術的關系。最后,本書通過圍繞易的思維方式來
本書稿是一部有關先秦哲學的論文集。本書稿作者張勁松原為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研究員、主席,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已出版《藍山縣瑤族傳統(tǒng)文化田野調查》《中國鬼信仰》《中國巫儺面具藝術》等作品,并分別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一等獎、三等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在國內外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76篇,其中11篇獲省級以
本書主要考察了春秋時代世族的出行狀況與文化活動之間的互動關系,揭示了其對春秋時代思想文化格局轉型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笆雷濉笔谴呵飼r代文化的引領者與傳播者,更是文化的變革者。在這個思想文化變革的大時代,身兼多個身份的世族成員出于外交禮儀動、動蕩避難、個人家事等方面的需要普遍走了出去。他們的出行中遵循著特殊的禮儀制度,形成了
本書以帛書版《道德經(jīng)》為底本,參考前人《老子道德經(jīng)解》,對帛書《道德經(jīng)》進行嚴謹勘校的基礎上,用較淺顯易懂的語言、客觀的論述來解讀老子其人以及《道德經(jīng)》中蘊含的哲理。帛書本是先德經(jīng)、后道經(jīng),本書考慮讀者的閱讀習慣,按照通行本順序重新排列,即先道經(jīng)、后德經(jīng)。帛書本中的假借字、古體字、異體字、繁體字等,均參照高明教授《帛書
本書選擇《韓非子》原文的精華內容100余則,分別予以注解、翻譯與品讀,從而使讀者通過本書能夠深入了解《韓非子》的思想精髓。
本書分當代儒家思想探索、比較哲學研究專題、當代儒家文獻研究、當代儒學觀察家四個欄目,收錄了《“功夫論”視角下的世界哲學》《現(xiàn)當代儒學之“開放心靈”析論》《道心也有不善:對朱熹人心道心說的反思》等文章。
本書是明代知名學者李贄從《王龍溪先生全集》中選編、并進行圈點評論的著作。該書整體上保存了《王龍溪先生全集》的基本結構,其中刪減也是獨具匠心。既選取了龍溪最為精華的文章,又體現(xiàn)出李贄別具慧眼的點評,可謂是窺探龍溪思想與李贄思想的重要著作,尤其能夠看到李贄對王龍溪的至高贊譽,使學者得以尋覓二人之間學術思想的延續(xù)與發(fā)展脈絡。
本輯聚焦曾子學派的思想特征、曾子孝道精神在歷史上的實踐、《禮記·大學》專題、《孝經(jīng)》專題等,收入了《孔子思想與道德文明》《曾子與儒學》《略論曾子》《日本學者室鳩巢<大學新疏>考論》《重新認識<孝經(jīng)>與孝道傳統(tǒng)》《儒家孝悌觀念與當代的挑戰(zhàn)》《明清時期曾府祭田研究》《古文孝經(jīng)的版本與流傳》等多
本書通過對清初以來湖南社會變遷與湖湘學術演變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漢學興起的“內因”與“外因”,并對相關著述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梳理。本書認為,晚清時期湖南漢學的興盛,實際上是清初以來湖湘學術的另一面相——漢學逐漸發(fā)展,由隱到彰的結果,并與當時湖南地域社會所發(fā)生的變化密切相關。相關學者在經(jīng)學、史學、諸子學多個方面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