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
《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傳記體史書,由南朝劉宋時的范曄所著,全書共分一百二十卷,包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和志三十卷,記載了從王莽末年起至漢獻帝之間約二百年的歷史。書中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義的李膺、范滂等,富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正如章太炎所言:《史》、《漢》之后,首推《后漢書》。
《大爭之世:戰(zhàn)國》呈現(xiàn)一個充滿起伏跌宕、征伐血氣的戰(zhàn)國時代,正是戰(zhàn)國時代的大爭精神,催生了層疊林立的原典,造就了接踵比肩的巨人,生發(fā)了深刻壯闊的變法浪潮……所有這一切,都匯成了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直接推動秦帝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中國文明的歷史跨越。大爭之世,多事之時;凡有血氣,必有爭心。以古論今,我們?nèi)晕醋叱鰬?zhàn)國時代!
《三國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典藏》一書在六十五卷,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壽事跡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跡具《宋書》本傳。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其書以魏為正統(tǒng),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
呂思勉生前寫就《三國史話》一書,以豐富的歷史知識,對三國歷史和文學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戰(zhàn)爭、地理環(huán)境等進行深入解析,為三國歷史進行了原貌復原。呂先生治史,注重對社會的綜合研究,以及對人性的深層思考。因此,呂先生的史論,在獨具慧眼的同時,也往往充滿了人文關懷。
《秦漢史》是呂思勉先生的五部斷代史之一,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再版,是研究秦漢史基本的參考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的經(jīng)典著作。楊寬曾總結說:“此書把兩漢政治歷史分為十一個段落,既作了全面的有系統(tǒng)的敘述,又能抓住重點作比較詳盡的闡釋。對于社會經(jīng)濟部分,敘述全面而又深入!
魏晉南北朝是指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段,始于東漢的滅亡,終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國、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與北朝。本書體例嚴謹,論證詳密,資料豐富,語言簡潔。無論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還是中外交流方面均有作者獨到的見解。不失為廣大專業(yè)工作者和歷史愛好者的必備之書。
魏晉南北朝是指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個特殊時段,始于東漢的滅亡,終于隋朝的建立,主要包括三國、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與北朝。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于長期的封建割據(jù)和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xiàn)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
以簡潔生動的文筆對秦漢兩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描述,給予讀者以知識的教益和智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