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已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精神記憶和中華文明的獨特標識。了解孔子,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文化特征和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重要途徑。本書遵循、擇取權(quán)威史料,回到歷史現(xiàn)場、回到孔子時代的歷史文化場景,客觀、清晰、全面地講述孔子的身世、生平及其思想產(chǎn)生、發(fā)
本書是《嶺南學術(shù)思想?yún)矔返囊环N。該叢書選取歷史上嶺南學術(shù)思想中對后世影響較大及最具代表性的諸方面進行深入闡述。九江學派是指以朱次琦為開創(chuàng)者,以簡朝亮、康有為為承續(xù)和弘揚者,以梁啟超、鄧實、黃節(jié)等為代表的三代學人群體。本書以九江學派的思想史承繼為著述線索,在論述九江先生與簡康二公的生平與思想之外,重點論述了九江學派的學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子書。自唐代被視為偽書后,一直被學界忽視。馬王堆帛書出土后,它重新回到學者的研究視野。本書有以下兩個研究重點:一是論證了被柳宗元批評為偽書的《鹖冠子》的真實文本性質(zhì)與歷史地位。本書分上下兩編研究。上編就《鹖冠子》19篇中的12篇考證其成篇年代、學派歸屬、思想主干;下編綜合研究,主要從鹖冠子與《鹖冠子
本選題為“上博簡《論語》類文獻研究”,研究對象是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簡中與《論語》內(nèi)容、體裁相似的文獻,包括《民之父母》《子羔》《魯邦大旱》《從政》《仲弓》《相邦之道》《季康子問于孔子》《君子為禮》《弟子問》《孔子見季桓子》《顏淵問于孔子》《史蒥問于夫子》12篇文獻,內(nèi)容涉及孔子、子夏、子羔、魯哀公、子贛、季桓子、季康子
本書第一章介紹孔子及孔門弟子。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別為道德根本,孝悌為先——孝悌篇;誠信做人,敬業(yè)樂業(yè)——忠信篇;知行合一,終身學習——為學篇;踐行仁德,馳騁職場——仁道篇;善與人交,合作共贏——交友篇;工匠精神,修己以敬——君子篇;國之所需,心之所向——論賢篇。每章圍繞經(jīng)典章句進行品讀,既有章句的解釋,又有今思論語評析。
本書是日本歷史著作《太平記》的研究專著。全書分六部分。緒論介紹了《太平記》的內(nèi)容、版本和其中的儒家思想以及研究的方法、意義等。第一章在梳理日本對尤物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太平記》中的"尤物敘述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尤物觀的作用和特點。第二章在梳理日本對忠臣觀接受的基礎之上,以楠木正成和萬里小路藤房的忠臣形象為敘述為中心,
原儒指的是自堯舜以下直至孔子的圣賢及其儒思。儒門雖自孔始,儒思卻其來有自,還原儒學以孔子的面貌問世之前的原初形態(tài),把握儒學在前孔子時代的起源與性質(zhì),有助于我們理解上古中國文化價值的蛻變邏輯。 本書從神話傳說、經(jīng)籍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取得線索,追溯原儒的譜系與事件,展現(xiàn)原儒如何在巫教、夏、商時期氤氳成形,在兩周成就以文王、周
本書主要介紹的是著名儒家經(jīng)典《大學》和《中庸》。《大學》屬于《禮記》中的一篇,是我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庇腥V領(lǐng):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吩矊儆凇抖Y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它出自孔子的孫子子思之手
本書是中央電視臺前主持人、樊登讀書會創(chuàng)始人樊登的著作。本書從《論語》對青少年性格養(yǎng)成的作用這個角度入手,通過“自我修煉:如何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為人處世:與這個世界自在地相處”“情緒管理:如何控制自己的心態(tài)和情緒”三個部分進行了講述,每部分具體包括《論語》原文、注釋、作者的講解等。書稿的知識性、思想性、可讀性較強,有助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本書上篇從荀子本人的學術(shù)思想出發(fā),詳細介紹其天人觀、人性論、王霸論、文學思想等,重點在揭示荀學與孟學的差異,即在主張“天人合一”的孟學一派之外,還有開創(chuàng)“天人相分”的荀學一派。下篇從荀學史的角度,對不同朝代的荀學研究做出系統(tǒng)梳理,其間頗涉反荀的論爭,但作者重點在于論述荀學如何在曲折的歷史潮流中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