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尺譜集成》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是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項浩大的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tài)體系的重要工程。工尺譜本上那些力透紙背的完整傳抄,不僅為音樂學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音樂與人文信息;同時,其本身也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民眾的整體音樂文化生態(tài)體系的歷史構建與現(xiàn)實構成。它
西安鼓樂(以下簡稱“鼓樂”),流行在陜西關中地區(qū),沿終南山各縣城鄉(xiāng),即今之西安城區(qū)、藍田、長安、周至、眉縣等地,西安城區(qū)是永遠的活動中心。據民間記載,晚清及民國時期,這一帶有三十多家樂社,而城區(qū)內就有二十多家。這是一百多年內*繁盛的時期,不少古廟、名剎、名勝和官衙、街坊都有鼓樂活動,如藍田的水陸庵、楸樹廟、田家村;長安
《中國工尺譜集成(江蘇卷)》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是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項浩大的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tài)體系的重要工程。工尺譜本上那些力透紙背的完整傳抄,不僅為音樂學家提供了相當重要的音樂與人文信息;同時,其本身也多方位、多角度地反映了民眾的整體音樂文化生態(tài)體系的歷史構建與現(xiàn)
北京智化寺豢養(yǎng)藝僧的制度使音樂學界了解到,傳統(tǒng)音樂的一脈香火不但續(xù)燃于分布廣泛的民間藝術樂社,也同樣續(xù)燃于分布上同樣廣泛的寺院官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學術界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寺廟是傳統(tǒng)音樂*重要的傳播渠道之一。民間樂社演奏的那些藝術品次典雅、傳統(tǒng)風格濃郁的曲目,大都通過寺院道觀的僧侶道士傳播到民間。這條
從一九九三年夏季開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鐘思第(StephenJones)合作,對河北省保定市、廊坊市、滄州市及北京、天津郊縣的民間笙管樂“音樂會”進行了為期數年的普查。普查行程逾萬里,調查了近百家樂社,采訪了數百位樂師,錄音曲目數百首,復印手抄譜本幾十種,拍攝照片千余張,拍攝錄像數十盤,記
本書是1931年版、1959年版《梅庵琴譜》,以及《梅庵琴譜》修訂本和龍吟館琴譜四部的合輯。
《五知齋琴譜》是清代以來流傳*廣的古琴譜。由清徐祺編著,其子徐俊與周魯封等刊行于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全書八卷,卷一錄古琴知識、彈奏技法等,卷二至卷八,收琴曲三十三首。徐祺,字大生,號古瑯老人,揚州著名琴家。他早年游歷燕齊趙魏及昊楚甌越等地,廣泛研究各家各派的傳譜,對各家傳譜的『可因』『可革』之處仔細推敲,積三十
《中國古琴譜叢刊:德音堂琴譜(套裝1-4冊)》十卷,清康熙辛未年(一六九一)夏,西陵汪天榮匯輯名家琴譜刊刻而成。汪天榮,字簡心,安徽新安人,清初琴人!旱乱籼谩粸槠涫颐!兜乱籼们僮V》包括歷代琴人簡介、歷代琴式、琴論、琴樂律、指法、琴事禮儀,以及琴曲三十六首。琴曲主要以虞山、中州兩派傳譜為主,風格以蒼老恬靜為美,是清代
《中國古琴譜叢刊:琴學練要(套裝1-4冊)》五卷,清王善編,成書于乾隆四年(一七三九)。王善,字伯元,陜西長安人,其父、叔均精于琴理。王善自幼學琴,數十年不斷,晚年訂正諸譜,『反復參稽,晝夜思維』,編成《治心齋琴學練要》!褐涡凝S』為其室名!吨袊徘僮V叢刊:琴學練要(套裝1-4冊)》前二卷論琴,后三卷為琴譜,收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