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于2015年創(chuàng)辦的學術集刊,一年兩期,連續(xù)出版八輯。本刊本著學術性、專業(yè)性、國際性、包融性的原則,首開鼓浪嶼地方區(qū)域文化研究先河。幾年來發(fā)表中英文各類研究論文100余篇。其中探計鼓浪嶼歷史上與英國、德國、日本關系的論文獲得國際相關學術領域關注;鼓浪嶼華僑研究、女子研究及體育歷史文化遺產
本書為袁良義《明末農民戰(zhàn)爭》(中華書局,1985)的修訂版。全書論述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特點和具體作用,共分九章。分別描述了明末農民戰(zhàn)爭的背景、不同階段、走向失敗、戰(zhàn)爭的結束。其中特別分專章討論了李自成進北京后的活動,以及李自成*后的歸宿問題。作者對原書進行了多處修訂,形成此修訂版。
《從邊地到腹里:長城沿線社會變遷研究》主要以“從邊地到腹里”為中心,從行政管理、社會結構、社會治理、公共領域與精英群體、地方文教等五個方面,對清代長城沿線社會變遷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剖析。在從邊地到腹里的總體趨勢下,長城沿線的行政體制從軍事化向地方化發(fā)展,并且逐步和內地州縣趨于一致。隨著裁衛(wèi)設縣的推行,社會職業(yè)結構逐漸向多
本書是一部填補歷史空白、探尋人文源頭的學術著作,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積極成果。該書的著作者李書泰先生,雖然只是湖南張家界市一位從事本土文化研究的普通工作者,但他卻能以如此鴻篇巨制貢獻給學術界,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拍手稱贊。李先生的這一學術研究成果,一定會引起史學界的極大重視,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本書在總體介紹了中華文明的東方源點、齊魯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播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齊魯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方面,包括孔孟儒學、齊魯兵學、稷下爭鳴、科技、文學、藝術、海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本書圖文并茂、體例豐富、語言通俗、內容翔實、可讀性強,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本書可供職業(yè)教育各專業(yè)使用,也適合作為廣
目前學術界關于巴人的研究成果雖多,但從歷史地理和生態(tài)人類學角度研究巴人的成果的較少,在研究手段上或用考古學手段、或采用文獻分析的手段研究巴人,但多學科手段相結合研究巴人的也很少,因此本書嘗試從歷史地理學和生態(tài)人類學角度入手,采用多學科手段研究巴人,這是本書與其他同類巴人研究著作相比較為顯著的特點。本書的主體內容分四部分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口在城鄉(xiāng)之間、城市之間大規(guī)模流動。人口城鎮(zhèn)化率不斷上升。北京作為城鎮(zhèn)化過程中的主要人口流入地,在提供均等化的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方面,面臨著極大的挑戰(zhàn)。加之“全面二孩”政策、及“非首都功能疏解”等相關政策的實施,為北京基礎教育階段的學位需求情況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從這些實際問題出發(fā),本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yè)歷史刊物。唐宋時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周秦之變以后再次經歷重大社會與文化變遷的時期,魏晉以來相承之舊局面,趙宋以降之新文化都在此時期發(fā)生轉變與定型。唐朝以其富強,振作八代之衰,宋代以其文明,道濟天下之溺;唐宋并稱,既有時間上的相繼,又有文化上的相異。唐、
本書為德國漢學家阿梅龍教授的論文集,共分四個部分。*部分為關于黃河的研究,應用環(huán)境史的研究方法,嘗試強調由1855年黃河改道所帶來的環(huán)境變遷。第二部分為科學史和科學史學史,將術語與概念問題置于有關科學各學科興起的整體問題下來加以考慮。第三部分為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歷史實踐,探討西方知識在晚清中國的普及及應用。第四部分為德
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中國境內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港東興市的山心、澫尾、巫頭三地及恒望、潭吉、紅坎、竹山等地區(qū)。他們擁有獨特的民族語言、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本書通過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波瀾起伏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以及京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對讀者了解京族文化
由于歷史沿革與變遷,黑龍江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具體的概念,它既不同于今天黑龍江省行政區(qū)劃所轄的固定范圍,也不同于黑龍江流域這一固定的地理空間,而是各朝或各時期黑龍江地區(qū)的地域范圍,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本書即以歷史變遷的動態(tài)疆域來考慮黑龍江的區(qū)域概念,并以此概念來確定寫作范圍的延伸與取舍。本書在史料挖掘上具有突破性,搜集介紹
金石學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科,從宋代開始,金石學作為一種精深的學問,成為學者們孜孜鉆研的學術內容之一。就現在學術研究而言,金石學對歷史學、文獻學、古文字學、碑刻學、古代漢語、古代音韻、文物學、考古學、藝術等都有極其重要的研究作用。本書系對宋代至清末金石類文獻(共計93種1368卷,其中宋代20種223卷,元代2種11卷,
本書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寰宇訪碑録》《補寰宇訪碑録》《續(xù)補寰宇訪碑録》四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fā)展。
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120周年。甲午戰(zhàn)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長期以來,各界對其的關注與探討早已超過軍事領域的范疇。作為甲午戰(zhàn)爭主要地點的山東省威海市,一直以來,其社科學界對甲午戰(zhàn)爭研究的熱度始終不減。三年前,由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館主辦的紀念甲午戰(zhàn)爭120周年主題研討會在威海召開。作為會議主要
本項目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空有之爭”指空宗與有宗的爭論,一般特指中觀派與唯識派的論爭,從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來看,又不僅限于此,而是貫穿于佛教思想發(fā)展的整個過程。 印度佛教時期,空有之爭表現在佛教內部各宗之間的互相論爭,包括經部與有部、上座部與大眾部、中觀宗與有部、中觀宗與唯識宗等,各部都互相指斥空有而表現為
本書為論文集,涵蓋52篇論文,共分為6個部分,分別為體制機制新變革、產業(yè)升級新動能、行業(yè)發(fā)展新趨勢、現代金融新發(fā)展、商業(yè)模式新業(yè)態(tài)、對外開放新格局,涉及人口老齡化、新能源汽車、對外經濟與貿易、金融市場、循環(huán)經濟、新媒體傳播、城市投融資、零售超市、金融科技、共享經濟、養(yǎng)老地產等各領域的內容,論文用經濟學和管理學視角理解現
《清史論叢》堅持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辦刊方針,以促進清史研究的發(fā)展與繁榮。凡是對有關清史的某一問題確有認真研究,哪怕這種研究成果還不夠成熟,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有助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研究與探討,都盡量予以發(fā)表。文章字數一般不作限制。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該集刊的重要特色。該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
《徽學》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主辦,以刊發(fā)海內外徽學領域*研究成果為己任的學術集刊。創(chuàng)辦于2000年,是海內外*早公開出版的連續(xù)性徽學研究專門出版物。所刊載論文的引用率始終居于本領域研究成果及同類出版物的前列,在學術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痘諏W》目前已出10輯。本輯為第十一輯,分宗族與社會
《民國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性學術刊物。1994年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請國內外數十位專家組成編委會,以著名民國史專家張憲文教授為主任編委,開始出版《民國研究》,為海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學術研究和學術討論的園地!睹駠芯俊纺壳盀榘肽昕,入選CS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