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美國著名詩人、思想家愛默生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其美學特色及影響。由于愛默生演講式、散文化的論著方式,及其隨時代不斷做出思想調整,使得對他展開完整思想爬梳難度較大,國內外鮮有專門美學論著。故本書選題具有較高的學術前沿價值,可為讀者全面把握愛默生美學思想提供參照。本書將詩與行動視為愛默生美學的核心內涵,從神圣詩人、詩性直覺、詩意自然、詩性語言、感性行動、宗教行動、教育行動七個方面,分析了愛默生美學思想的價值與缺失,系統(tǒng)論證了愛默生美學思想不斷調整、變化的動態(tài)歷程。本書論述平實有力,文字準確流暢
這本書是對杜威的名著《民主與教育》的導讀,但卻不是一般的介紹性質的導讀。這本書是以三方對話的方式展開的導讀,杜威、本書作者,以及教育現(xiàn)實問題與未來,構成了對話的三個參與方。本書共分為九章,最后一章是總結,前八章分別探討了《民主與教育》涉及的重要教育哲學話題。
《簡讀弗洛姆》立足于弗洛姆的生平、思想淵源、理論特色,特別是從其關于人的處境的學說、社會潛意識理論、建立健全的人道主義社會等主要觀點出發(fā),清晰、簡練地介紹了弗洛姆,便于讀者快速讀懂這位精神分析學大家。 大家精要·典藏版叢書簡介: 以近300位對人類文明有卓越貢獻的古今中外大家為對象,著重擷取與體現(xiàn)其思想精要。叢書作者皆為各領域學術前沿學者,他們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短短十余萬字,清晰簡練闡述中外大家生平、思想,讓讀者快速讀懂大家。叢書內容編排、裝幀設計到紙張選擇、印刷力爭精益求精,成就
本書立足于戴維森整體哲學思想,通過析取戴維森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行動哲學中的有關“意義”的立場,嘗試系統(tǒng)地、完整地呈現(xiàn)戴維森意義理論的整體輪廓。通過梳理戴維森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淵源,明確戴維森建構意義理論的多元思想。
倡導回歸古典政治哲學的施特勞斯與法國新黑格爾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科耶夫,兩人關于色諾芬《希耶羅》一書的“哲學對話”,無疑是一場古典政治哲學與現(xiàn)代哲學在現(xiàn)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思想交鋒,至今于學界經(jīng)久不衰,鮮有哲學的或學術的討論能夠如此。本書將批判性地重審整個論爭,所錄文章作者皆為政治科學、哲學和古典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或青年學者。編者力求囊括論證中最精彩的部分,包括整個背景、誰是贏家(如果非要從二人之中選出一人),以及這場論爭更為宏闊的哲學關聯(lián)。
諾齊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中闡述的自由至上主義被看作能夠與羅爾斯所構建的“作為公平的正義”分庭抗禮的政治哲學,自其誕生以來,一直統(tǒng)治著當代西方政治哲學領域。但是,國內外學者往往熱衷于討論諾齊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第二部分提出的持有正義論,卻忽視了諾齊克在該著作其他部分為最低限度國家之正當性提供的各種辯護。本書的目的是揭露諾齊克在《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三個部分為最低限度國家之正當性辯護的各種方式均存在種種缺陷,他所倡導的最低限度國家既非道德上唯一能夠接受的政治制度,亦非唯一能夠實現(xiàn)人
實用主義的再次復興,發(fā)生于分析美學衰退、美學發(fā)展陷入困境的背景下。美國猶太裔美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是實用主義再次復興的焦點人物。洞悉到單純地依靠術語的澄清和語詞的分析無法真正地解決美學與藝術的基本問題和論爭,舒斯特曼毅然告別分析哲學,轉而求助于實用主義,自覺地向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傳統(tǒng)回歸。舒斯特曼將自己視為正統(tǒng)實用主義理論,尤其是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的真正繼承人,因此,他的理論和杜威的美學思想之間,具有不可否認的親緣關系。舒斯特曼對杜威美學思想的自覺回歸,并非是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而是以杜威的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多學科交叉分析法等多種分析方法,以美國新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艾利斯·揚的政治哲學思想為主要研究對象,遵循艾利斯·揚政治哲學思想形成與發(fā)展邏輯,重點圍繞晚期資本主義時代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政治解放這條主線,深究其政治哲學思想形成的背景,從馬克思主義視角予以整體評價,揭示其政治哲學思想的特征、理論貢獻、理論局限及啟示。
本書是對這17份訪談錄。這些訪談中浮現(xiàn)出的施特勞斯形象,可與寫作時極為審慎的施特勞斯、課堂上循循善誘的施特勞斯(分別體現(xiàn)于他本人的著作和由他的上課錄音整理而來的“講學錄”)互為補充。如今,接受采訪的學生中有不少已經(jīng)去世,這些回憶因而顯得更加珍貴。
本書主要著眼于馬爾庫塞政治美學理論的思想來源、在政治美學發(fā)展史的學術定位、基本理論框架以及政治美學在法蘭克福學派的美學批判轉向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馬爾庫塞政治美學救贖的主要途徑、方法和基礎。旨在系統(tǒng)解讀馬爾庫塞的政治美學批判理論,將馬爾庫塞的政治美學理論特色和社會批判理論相結合,以政治美學為核心線索將其一生的致思理路與政治運動實踐貫穿起來,開顯馬爾庫塞美學思想中的革命潛能和政治批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