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文學家蔡邕,在曹娥碑陰題有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曹操初次讀到,不知所云。一般讀者恐怕都會有此反應,但若靜心品讀,似乎也能品味出點意思來:一個穿著黃絹的年輕婦女,帶著小外孫舂制齏粉。這種解讀方法叫常訓法,以常訓法解讀曹娥碑陰文十分勉強,難免牽強附會。弘農才子楊修一眼看出,它不是普通文字,而是隱語(謎語)文學,當
本書按照時間序列對駢文產生發(fā)展進行了描述。先秦兩漢為駢文孕育與萌生期,魏晉為駢文形成期,南北朝為駢文鼎盛期,隋唐五代為駢文由盛極而漸變期,宋代為駢文新變與延續(xù)期,遼金元明為駢文低潮期,清代為駢文“中興”與衰落期,現(xiàn)當代為駢文之余波,并列舉了各個時期典型的駢文進行解讀。另外,本書還專辟“域外駢文創(chuàng)作”,對東亞東南亞國家駢
本書收錄了戴逸先生回憶師友、治學經(jīng)歷以及師友函札等內容。其中,既有對鄭天挺、胡華、尚鉞、黎澍、吳晗、郭影秋等老一輩史學家的懷念,也有對早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學習經(jīng)歷的回憶。另外,戴逸先生曾任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中國史學會會長、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他在相關會議上的致辭或講話,也不啻是改革開放以來史學研究發(fā)展歷
本書的批判針對性是當下國內居于主導地位的觀念認識論文學理論,觀念認識論文學理論視文學為認識對象,因此為之設置并將之納入認識論的規(guī)定性中。而文學并不僅是認識對象,它更是時間對象,并且就是實踐過程本身,作為實踐的文學的過程性、流變性、生成性及構成性,由于不合于觀念認識論的規(guī)定性而被斥于認識論的文學理論之外,這是必須通過批判
本書稿采取文本細讀、人類學等研究方法,以廈漳泉地區(qū)民間文學為研究對象,采取總—分—總的結構進行研究:緒論部分綜論前人研究成果并對“閩南民間文學”理論內涵進行清晰界定;主體部分重點對閩南神話、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民間歌謠、民間戲曲、閩南諺語和燈謎等六方面進行研究;結論部分闡述閩南民間文學與閩南文化的深層關聯(lián)。本書稿是第一
報告文學《他們從這里走來》,是對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多年來涌現(xiàn)出的先進代表人物的薈萃。本書從中甄選16位來自海淀區(qū)工會系統(tǒng)的全國勞模,以報告文學的形式介紹他們的事跡,弘揚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向社會傳播正能量。
唐詩和宋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遺產,是中國文學史上兩座豐碑。《唐詩宋詞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唐詩宋詞中具代表性、歷經(jīng)千年依然膾炙人口的篇章,按作者簡介、詩詞、注釋、鑒賞的順序闡釋唐詩宋詞的美學內涵,讓讀者欣賞圖文并茂的唐詩宋詞千古絕唱。書中以二維碼的形式加載配樂朗誦音頻,歡迎讀者下載品鑒。
《法為民而治》是王利明教授隨筆集第四本,分為“法治的一般理論”“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法治的實踐”“法學教育”“人生感悟”六個部分,作者用樸實而積極人文關懷的文筆講述了自己從事法學教育、法學研究數(shù)十年來的感悟,既有對法制建設的暢想和期許,也有對法學教育的關注和展望,深刻展現(xiàn)了一代法律人的學術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正如作者所
《唐代詩序及其文化意蘊研究》將唐詩序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tǒng),采用綜合論述與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詩序的文學史意義、對文學理論的貢獻及文化意蘊導向方面加以清理論述,為唐代文學特別是唐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能引起人們對詩序的重視,頗利于唐詩研究的深入發(fā)展。該書體現(xiàn)出作者扎實的文獻功底、清晰的分類思路和較高的宏觀把握能力,及
《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是中國文學史著名學者蔣寅在還歷之年回顧數(shù)十年學生歷程、檢閱自己學術成果的結集。全書以三十一個個案為基礎,收入《古典文學的精神史意義及其研究》《吏隱:大歷詩人對謝朓的接受》《杜甫與中國詩歌美學的老境》《陸游的沉寂與走紅》《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試詩對清代詩學的影響》等多篇代表作,內容涉及四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