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叢書·使日十年: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shù)娜沼浖肮轿募?/p>
戰(zhàn)爭、危機、災難——對于許多身處這個時代的人來說,1914—1945年就像是第二個三十年戰(zhàn)爭,它是西方史的“德國篇”,也是人類史最可怕的篇章。海因里希?奧古斯特?溫克勒在他的著作中第一次兼顧大西洋兩岸的視角,站在歷史觀察的中心,系統(tǒng)、連貫地書寫西方的歷史。
十六國北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蕩的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混居雜處、沖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書分為“十六國時期的民族認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認同”兩大部分,通過詳細解讀漢趙國號的取舍,赫連勃勃的民族心態(tài),吐谷渾的“中國”認同觀,云岡、龍門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胡漢服飾、姓氏、供
本書共上下兩篇。主要包括:傳統(tǒng)文化之評價、中國的兵、中國的家庭、中國的元首、無兵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兩周等內容。
《澳大利亞研究》由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辦,是國內第一份跨學科的澳大利亞國別研究學術集刊,主要收錄澳大利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歷史等各個領域的學術文章,每輯設置不同的研究主題,側重當代,兼顧歷史,倡導跨學科研究,旨在打造中國澳大利亞研究的權威平臺,全面展示澳大利亞國別研究的新成果。
本書是研究中國古代東南社會的學術專著。本書就東南漢人融合疍家造就了中國海洋文化展開了論述,展現(xiàn)了從畬人到客家種山經濟在東南的漫衍,沿襲南方文化的女性勞動習俗對女性家庭地位的兩面性,并從血緣、地緣、神緣到業(yè)緣、學緣,以男性為核心的鄉(xiāng)族社會形態(tài)的多樣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同時考查了以福建為核心的古代東南社會底層中的義門、械斗、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歷史研究雜志社編輯出版的集刊,主要刊發(fā)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方面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本輯為創(chuàng)刊號,共收錄7篇文章。
《越南研究》是由廣西師范大學越南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性學術集刊。本期為《越南研究》總第2期,設有特邀專論、中越關系、越南經濟與文化、口述歷史、檔案文獻等五個欄目,共邀約中越相關研究領域學者文章11篇,具體涉及越南古典文學、中越貿易、中越語言交際等多個領域。
本書堅持史論結合,以寬廣的歷史視野,深刻而系統(tǒng)地闡述了五四精神形成的背景、基本內容及其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
《石韞玉年譜》清代學者石韞玉生活在清乾隆中期至道光中期,一生著述宏富,尤以經史見長,但對其生平研究十分缺乏,作者通過對石氏著述的研究,并參考同時代人的記錄,為學術界提供一部資料翔實、考證嚴謹?shù)氖夏曜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