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遺址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世人發(fā)現,至今已有近百年的認識、研究歷程。從獵奇、收藏,到田野考古、研究,再到現在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向公眾的開放展示,邛窯所代表的四川地區(qū)、成都平原的瓷業(yè)生產面貌、文化特征成為區(qū)域文化描述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本書為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十九輯,主題為邛窯與唐宋窯業(yè)研究,共收錄論文46篇,內容
本書全面系統報道了重慶涪陵小田溪墓群2002、2005、2006、2007年5次發(fā)掘獲取的田野資料,其中遺跡229個,包括墓葬71座、灰坑112個、灰溝28條、房址4座、柱洞7個、石堆5處、路1條、窯址1座,各類文物標本上千件,其中以56座晚期巴文化墓葬的發(fā)現最為完整和重要。本書在詳細報道考古資料的同時,對于考古材料進
路縣故城遺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區(qū)潞城鎮(zhèn)的西北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qū)的北部,是一處以路縣城址為核心,由城址本體(城墻基址、城壕及其圍合區(qū)域)、城郊遺址區(qū)和城外墓葬區(qū)等構成的大遺址。該遺址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202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路縣故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始于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
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是為從根本上解決鄂北地區(qū)干旱缺水問題的重大戰(zhàn)略民生工程。為配合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實施,湖北省文物局與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與管理局(籌)緊密配合,依法、依規(guī)組織開展與實施工程區(qū)域內的文物保護工作。本書是一部展現鄂北地區(qū)水資源配置工程考古工作發(fā)掘出土文物的圖集,匯集工程涉及的33處文物點考古
本書按省份排序,介紹了“十四五”以來各地加強城鄉(xiāng)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涌現出的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yōu)秀案例。相關內容包括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讓”配套制度形成的工作模式,基建考古中的精細化發(fā)掘理念和多學科合作模式,以及探索開展重要考古發(fā)現保護利用模式等。
隋唐考古是中國考古學的組成部分,屬于典型的歷史時期考古學,上承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下啟宋元考古。這一時期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各類遺跡與遺物數量多且豐富多彩。遺址類有世人矚目的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洛陽城遺址等;遺物類有色彩絢爛的三彩器、金銀器、各類栩栩如生的造像以及反映“絲綢之路”繁榮的異域遺物等。通
本輯刊發(fā)考古簡報6篇,公布了云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吉岔新石器至鐵器時代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龍背梁商周城墻、成都青白江雙元村10座東周船棺墓、青;ブ哒锪鲌@區(qū)漢晉墓葬、成都天府四街宋代墓群和四川瀘縣玉蟾山明代摩崖造像的新資料。收錄研究論文8篇,分別對金沙江中游城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石斧的類型與生產技術體系、寺洼文化
明楚王墓為明八代九位楚藩親王墓葬群,貫穿明代始終,是現存時間跨度最長、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親藩墓群。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高新區(qū)龍泉街道明楚王墓遺址公園內。為加強對明楚王墓及明代藩王制度、相關歷史文化的學術研究及成果轉化,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特舉辦“明楚王墓與明代藩王文化”
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玉器、綠松石器以及石器材料。通過對以往出版以及未披露的資料進行整合,對盤龍城遺址過往所發(fā)現的三類器物進行報道。此外,本書還對以往存在問題的資料進行了補正,主要包括玉器以及石器的材質方面。最后,運用光譜、元素、礦相等多種分析方式,在物料的產源方面進行探索,進而闡釋盤龍城先民在礦物資源利用中的策略
盤龍城青銅器的類別和數量、品質和等級在早商時期都具有代表性。本書梳理了盤龍城遺址歷年出土的青銅器材料,探討了盤龍城青銅器類型及其演變、分期與年代。在制作技術層面,討論了青銅器成形技術、鑄接技術、輔助技術并總結了技術特性。在裝飾藝術上,討論了紋飾的類別與布局、紋飾的制作以及裝飾的演進。在成分與結構上,討論了冶金遺存、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