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出發(fā),基于長三角地方政府間圍繞土地資源開發(fā)而合作設立的跨域共建產業(yè)園,通過大量實地調研訪談及數(shù)據資料,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區(qū)域合作的激勵機制及合作模式的選擇機制進行了實證分析,豐富了地方政府行為特點、政府與市場關系等研究,為區(qū)域合作提供了頗有價值的參考與啟示。
本書綜合運用了黨史黨建、政治學、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學等相關理論,將“問題意識”置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實踐的回應上,頗有創(chuàng)新地選擇將凸顯社會主流價值觀具有重要示范引領作用的青年公務員群體作為實證研究的對象,深入探討青年公務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狀況、內在特征,有針對性、多層次地提出青
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新征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安全(中國式現(xiàn)代化研究叢書)
中國百余年來的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想變遷,始終離不開如何認識和看待西方主導乃至主宰的發(fā)展道路和模式問題。晚清民國時期就有過中西發(fā)展模式“體用”之爭,五四以后,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通過不斷探索走中國道路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在不斷容納中西與古今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之上,正走出一條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道路。本書所收錄的文章,
本書以探索新時代構建新發(fā)展格局背景下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路徑為研究旨向,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和公共政策學等多學科理念與方法,依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提出對策建議的思維邏輯順序,在凝練總結和適當借鑒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對國內經濟社會結構的解構與重組為本書課題研究的社會背景和邏輯起點,
本書以秦漢考古資料為基本參考,結合文獻等資料,運用考古學及相關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從多個方面對秦漢時期家庭進行了全面細致的研究和分析,探討了與秦漢家庭有關的構成內容、內部關系、家庭保障、日常生活物質內容、精神信仰、對外交往及特殊內容等,分析了秦漢時期“物宜人和”的家庭特征,闡述了家國一體的關系和家國情懷的內涵,從考古學的
實年是一個人的實際年齡,官年是填報在朱卷、檔案、履歷等官方文件上的年齡。古人參加科舉考試時,必須先在試卷前填報個人履歷和先人、家人姓名等家庭情況,包括本人的出生年月日。但由于種種原因,官年的填寫往往有不真實的情況。這是中國歷史研究中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問題,對此現(xiàn)象前人雖有注意,也有一些論著做過研究,但系統(tǒng)研究清代科舉文
本書主要講述了紅色精神引領學生最優(yōu)發(fā)展的紅色育人理念,基本內涵、核心要素與實踐框架及特征;紅色經典閱讀,語文、歷史、政治學科的紅色經典閱讀方法、策略及路徑;紅色課程資源開發(fā),基于課程標準、教材以及學生學習實際、開發(fā)與利用多種課程資源;紅色地方文化課程建設,基于地方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如浙江蕭山衙前農民運動講習所、蕭山紅色
本書聚焦中產階層的主觀地位認同問題,在充分梳理和反思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研究對象主觀評價標準差異的新視角切入,使用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特大城市居民生活狀況調查”中的上海樣本數(shù)據,以個人和家庭為分析單位,從層級地位認同和中產階層身份認同兩個方面,對上海市客觀中產階層群體的主觀地位認同的現(xiàn)狀與影響因素進行測量
華人下南洋,在南海周邊的東南亞地區(qū)進行移民和生活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東南亞地區(qū)的經濟和文化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其中18—19世紀在今天印尼的加里曼丹島(婆羅洲)西部的華人社群更是開創(chuàng)了華人海外社會的新階段。他們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多個政權實體,包括蘭芳公司、大港公司、三道溝公司,等等。 這些公司具有政治、經濟、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