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及其方法刻畫漢語趨向補語及與之對應的越南語趨向補語;基于大規(guī)模漢越語言對比語料對漢語趨向補語及其句式在越南語中的對應形式進行了詳盡考察,總結對應規(guī)律;基于大規(guī)模越南學生中介語語料庫深入探討越南學生趨向補語的使用情況,分析、解釋學生的偏誤,構擬出趨向補語句式的習得發(fā)展階段,尋找影響習得的原因;運用似然
本書作者在研究漢字的過程中,常常被漢字最初的美麗形態(tài)所打動而深感震撼。這本書從個人的視角精選了100個最能展現古代生活史的漢字,不僅詳細講解了每一個漢字字形的演變,而且由漢字字形入手,講解了與此漢字有關的古代社會的生活形態(tài)、日常禮儀和文化常識,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現場,尋找中國文化的根。
過去語言學界對語言音位的分布、對立和內部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主要基于傳統的語言學、音韻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無法對語言音位結構進行量化研究,即使使用頻次統計方法也很難描述和解釋音位的地位和相互組合關系。本書以《漢語方音字匯》的3000字為研究材料,根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音位對立理論設計了音位負擔量計算方法。對中古音韻系
主要內容是針對管理類聯考邏輯考試中,論證有效性分析這一題型,進行的專門講解和練習。論證有效性分析,是很多考生不熟悉的一個題型,很多人從來沒有接觸過,本書分為考試指南與歷年真題兩大部分,講解論證有效性分析的同時,也結合歷年真題,進行系統的練習和解題訓練。
本書嚴格依據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印發(fā)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2004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新大綱)和《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編著而成。在內容編排上,本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本書從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實際出發(fā),全面地講解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普通話語音系統中聲母、韻母、聲調、音變、音節(jié)等基礎
2013年秋,當代中國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學術重鎮(zhèn)廣西大學召開。與會學者從方言學、詞匯學、語言與文化關系、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語言學思潮、語言學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熱烈討論。6年后,在廣西大學黃南津教授、復旦大學申小龍教授、武漢大學趙世舉教授、廈門大學蘇新春教授等諸多老師的努力下,編輯出版了這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chuàng)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借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書為2019年第1輯,設中國詩學、五四研究、湖北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信息技術與文學教育五個欄目,從不同視角展現了中國詩學、中國文學、語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是河北師范大學主辦的學術集刊,為半年刊。之前以《燕趙學術》為名出版多期,2014年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由我社連續(xù)出版,入選2017年度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本刊包括語言學、古代文學、文獻學、現當代文學、文藝學、學術名家等欄目,收錄有關文學、語言學等相關文章,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國際漢語教師是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中“三教”問題的核心。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了各國民眾對中國的形象認識和看法。新時代教育在擴大對外開放、人文交流事業(yè)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都對其培養(yǎng)質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本書著眼于如何培養(yǎng)高質量國際漢語教師,基于復雜系統理論
1.該套書以中華民族、區(qū)域文化和文化認知為主要內容;是一套以文化內容與思維認知為主旨,推動通用英語向通識英語過渡、實現語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通識教材。2.以中國經典(《洪范·九籌》,《易經·系辭》,《道德經》,《莊子》,《孟子》,王陽明《習傳錄》等)為閱讀內容,內容體現語言-文化-思維(文化中的思維與思維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