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災害遙感信息提取的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突破“準確性、時效性、系統性”應用的難點問題,是災害遙感領域的重大需求。本書在概述不同災種災害遙感信息提取原理的基礎上,系統論述災害遙感信息提取的方法發(fā)展脈絡,通過國內外不同地區(qū)的典型應用,闡述災害遙感信息提取的前沿研究成果,并指出地球大數據時代災害遙感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的廣
自然災害事件大多起因于自然風險。但是,自然風險不一定導致災害。自然災害的發(fā)生,以及損失的擴散和放大往往因為社會因素。而且,風險也可能系社會行為“制造”。因此,巨災的“社會”行為成為巨災風險管理的重心,風險社會脆弱性理論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后風險理論研究視角的重大創(chuàng)新。本書旨在融合應用多學科的理論和工具,創(chuàng)新研究視角和
災民苦,災民苦,災民苦楚向誰述?20世紀前期,在自然與社會政治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陜西遭受了空前的災荒,對陜西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從陜西的自然環(huán)境和政治生態(tài)角度分析民國時期陜西災荒的形成原因,并重點考察了災荒之后陜西人口、農村經濟以及城鄉(xiāng)關系等方面的深刻變化;從國家與社會的視角,探討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種新型救
《清前期重大自然災害與救災機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檔案、實錄、會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獻史料入手,系統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災害及其災賑機制的發(fā)展過程,深入論述了該機制的具體內容、實施效果及社會效應等方面的問題,對清代防災救災機制和社會抗災能力進行了詳細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觀點,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僅
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建立高效的災害管理和應急處理平臺是智慧城市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災害預防、救災和災后重建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不斷推動著災害應急管理走向科學化、精準化和智慧化。本書主要介紹大數據在災害應急管理中的應用,首先介紹災害、災害應急管理以及災害大數據的相關知識,其次介紹災害大數據的
本書通過對多源多時相遙感影像、氣候背景、地理信息、社會經濟及歷史災情資料的收集與分析,辨識了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災害類型,系統分析了主要災種歷史災情及其時空分布規(guī)律,明晰了各類自然災害的發(fā)育特征、形成條件、風險演化及影響過程以及成災機理。在此基礎上,依據不同災種相對重要性及關聯性,統籌不同災種災損大小,確定了不同災種的綜合
災害社會風險呈現“一生成、三狀態(tài)、一演化”的系統特征,是一個集沖突、失序、失穩(wěn)于一體的開放復雜系統,其治理是一項集應對、處置、管控于一體的復雜系統工程。當前各類災害事件高發(fā)、頻發(fā)、突發(fā),災害社會風險治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顯得尤為重要。本書在剖析災害社會屬性的基礎上,從社會沖突、社會失序、社會失穩(wěn)三狀態(tài)探析災害社會風險
水資源管理和災害防控是地理信息系統(GIS)應用的重要領域。本書展示了在處理水利和風險問題過程中如何使用QGIS的應用案例,包括利用高空間分辨率多光譜衛(wèi)星影像監(jiān)測沿海水深、沿海濕地地形和生物演化、水庫水文監(jiān)測衛(wèi)星影像分析、網絡分析與路徑選擇、城市及周邊地區(qū)排水網絡提取、旱災制圖、基于景觀指標的空間采樣設計在害蟲調節(jié)中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和地區(qū)在聯合國的“橫濱戰(zhàn)略”“兵庫行動綱領”“仙臺減災框架”的指導下,探討減災和降低災害風險的有效措施,發(fā)展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模式及范式。本書重點闡釋了綜合災害風險防范的理論和實踐,初步構建了凝聚力這一理論的框架。主要內容是著眼于綜合災害風險防范凝聚力理論的完善,首先介紹綜合災害風險防范凝聚
《社會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2011年,由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辦,本刊是社會史學術輯刊,設專題論文、學術評論、資料選編三個欄目。專題論文刊登社會史或相關領域的理論、方法、實證性研究成果。學術評論刊登與本輯主題相關的學術史書評。資料選編主要選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所藏資料。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自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