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心游山玩水,尋跡泉茶寺觀;追溯文化源頭,水墨書寫自然;沉浸武夷山水,悠然逍遙自悟。退隱山林,訪古問今。以茶為媒,以景為介。隨手記錄,積水成淵。武夷山是個好玩的地方,但是要看你玩什么和怎么玩。作者既是一位理工男,也是一位文化客。在本書中,讀者將跟隨作者的腳步,行走于武夷山水間,從獨特的細節(jié)和角度,去探尋與解讀武夷山水及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編輯的關于三代及其相關考古研究的論文集。第十集包括考古新資料,都邑探索,墓葬、城址與人群,手工業(yè)與重要遺物,天文與祭祀,學術史等六個板塊,收錄了該研究室在職人員和中外其他科研單位學者的論文29篇。
本書圍繞古今中外100位科學人物及其所創(chuàng)科學圖景進行融合性肖像創(chuàng)作,分為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實驗、科學發(fā)現、科技發(fā)明、科學探索、科學文化、科學哲學、科學幻想10個圖景篇章,解析這些人物突出的代表性探索成果的經緯脈絡。肖像畫表現了科學人物的精、氣、神,而探索成果的融入使一些平?雌饋硐喈斏願W的科學內容變得容
以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面相來表述全體,在中外學界都很流行。新文化運動就是如此,既存研究多以《新青年》及北大師生輩的聲音來概括整個運動,而忽視其多元并進的一面。在當年具有重大影響的“梁啟超系”,也有其自身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希望“以解放求改造”,創(chuàng)造一種既不同于中國文化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新文化,實現再造文明,其目標和方式都
汪德昭是中國水聲事業(yè)的奠基人。他所從事的“大小離子平衡態(tài)研究”,被國際學術界稱為“朗之萬-汪德昭-布里加理論”;他開拓了我國水聲學事業(yè),制定了我國水聲學的研究發(fā)展戰(zhàn)略;他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水聲學研究人才;他**完成了多種水聲先進設備的研制,為我國聲吶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本書記錄了汪德昭院士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經歷,以及
本書以重慶市為例,參考相關地圖、筆記日記、報紙新聞、回憶錄、公文等資料,研究了重慶1891年到2011年120年間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的動態(tài)變遷。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研究大致分為兩個“甲子”。第一個甲子,重慶在屈辱中開埠,經歷了軍閥混戰(zhàn)、國府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府還都等重大事件;第二個甲子,重慶經歷了解放、城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夏金元史。此為第32輯,收錄35篇學術論文,分為名家訪談、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軍事史研究、宋代社會經濟史
本書以年代為序,分別論述了河南及周邊各省內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典型墓葬及遺物,系統(tǒng)闡釋了歷史上該地區(qū)的殯葬文化及其所反映的中外交流史實。本書可分為以下五個部分:緒論、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墓志。
《周天游學術文存》一,收入1978~2020年前的作者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為限。二,以代表作者學術方向和特點出發(fā),論文分秦漢史研究總論、秦漢史專題研究、史學史和文獻學專題、考古與文物考訂專題、序跋類、學術綜述六大部分。三,原文一般不加修訂,基本保持原貌。四,總字數控制在50萬字以內。五,以《周天游自傳》收尾。
2019年7月至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東縣白盆珠鎮(zhèn)區(qū)域進行了為期90天的區(qū)域系統(tǒng)調查,期間對白馬窯址周邊區(qū)域進行了文物考古調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調查共計發(fā)現窯址19處,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處未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發(fā)現爛屋仔、陂角、石鼓嶺、犁頭坑等十處窯址,復查核實已知的三官坑等窯址。本次調查搞清楚了白馬窯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