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館藏文物研究
本書為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2000—2010年在西安市區(qū)域內所做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階段性總結,分為概況、各區(qū)縣文物勘探與考古發(fā)掘、初步分析及附錄四個部分。本書以工作時間為經,以項目空間為緯,系統地梳理了歷年的考古工作資料和成果,使考古材料尤其是勘探材料“走出故紙堆”,并轉化為學術成果。一方面,為專業(yè)人員提供
《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是1996年4~5月,由海南省文化廣電體育廳與中國歷史博物館聯合牽頭組成的以海南省文管辦、海南省博物館及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專業(yè)人員參加的文物普查隊對西沙群島文物普查成果的集中展示。文物普查期間,對西沙群島大部分島嶼、沙洲開展了調查,在17座島嶼及沙洲上采集
本書選擇了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怒族、彝族和藏族三個民族的手工制陶技術進行調查和研究,從泥料采集、制陶工具、作坊構成、成形方式、燒制手法、陶器類型等方面,圖文并茂地展現了怒族、彝族、藏族現有手工制陶技藝。本書的研究成果,對考古學、民族學、工藝美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首部全面介紹河津窯瓷枕的書籍,以圖錄為主要表現形式,結合研究性文章,系統地展示河津窯陶瓷枕藝術。圖錄部分選取了固鎮(zhèn)瓷窯址出土瓷枕,以及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河津市博物館、運城市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道蒞藝術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等博物館的館藏瓷枕文物,共計86件,形象生動地展示河津窯陶瓷枕藝術。研究部分選取了4篇有關古
水利碑刻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寶貴的文物資料。《海河流域歷代水利碑文選》主要以歷代編寫的各種地方志和相關書籍中刊印的水利方面的相關碑文為依據,對照原文逐字進行?,并加上標點符號,配以適量注釋,按照行政區(qū)劃和時間先后順序,對海河流域各個時期、各個地域的重要水利碑文進行收集和整理,以便對整個流域水利事業(yè)發(fā)展、演變進行系統研究
本書是多卷本《中國古代青銅器整理與研究》系列叢書之一,以早期銅器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了中國銅器的起源與發(fā)展問題。本書在綜合考察中國早期銅器區(qū)域特征的基礎上,系統討論了中國銅器的起源、發(fā)展、交流傳播、生產體系及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本書力求全面搜集中國目前發(fā)表的早期銅器資料和科技分析結果,書末附有各地區(qū)早期銅器的統計
南粵古驛道作為中原聯系嶺南的重要紐帶,是廣東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本書從遺產廊道的角度對南粵古驛道及其沿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價值重構進行研究,通過構建南粵古驛道遺產廊道的方式整合區(qū)域內的各項文化生態(tài)資源,統籌古驛道遺產的動態(tài)保護與活化利用問題。探討南粵古驛道在新時代背景下與城市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融合共生方式和路徑,從而使
2015~2017年,為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guī)劃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太原市園林局晉源苗圃內三號建筑基址開展發(fā)掘工作,共發(fā)掘2500平方米,發(fā)現了東周、兩漢、魏晉十六國、北朝、唐及五代遺跡多處,出土了從東周至五代各類材質的遺物1300余件,揭示了晉陽城歷代文化遺存的不同特征,為進一步認識晉陽城提供了重要的資
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xiāng),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厚,考古發(fā)現漢墓和文物眾多。本書是一部關于徐州漢文化遺存研究的文集,收錄劉照建30篇研究性文章,對漢代楚王陵墓的墓葬形制、墓主序列、墓葬選址、防護系統、開鑿技術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徐州地區(qū)漢畫像石、陶俑藝術特色、跪坐俑性質以及秦漢兵馬俑形體差異原因,并對徐州如何保護利用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