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法律適用為導向,兼具學理辨識的工具性法律體系書。其一方面以法條為單位,闡釋《民法典》裁判規(guī)范(群)的屬性及其意義脈絡;另一方面立足于學理或司法實務中形成的各種規(guī)范適用意見或裁判要旨,在法教義學的意義上識辨或提取通說。本書定位為兼顧法律初階和中階者的精要版《民法典》評注,撰寫者追求刪繁就簡三秋樹之筆法,盡可能不流
本書從理論性的高度探究、梳理、闡析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對改革開放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繼承發(fā)展和不斷深化的實踐過程,詮釋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本質性、規(guī)律性內容,凸顯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在新歷史方位中的新特質、新訴求、新意涵、新要素及其核心架構和價值旨歸,揭示貫穿全過程新的發(fā)生、統(tǒng)攝、演進邏輯和基本規(guī)律,以及過程逐步深入的
本書考察了1894~1911年美國與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事變、預備立憲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關系,以及美國政府對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項新政的影響,并就晚清中美兩國特殊關系的內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關系體現在:一方面,美國對華執(zhí)行較其他列強相對友善的政策,認為一個相對繁榮富強的中國有利于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政治人類學評論》是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政治人類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內第一份政治人類學專業(yè)集刊;旨在緊扣“權力-權利”互動博弈邏輯,運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論等“三位一體”的扎根理論方法論,展開交叉跨學科綜合性研究。本書為總第15輯,收錄了4篇博士畢業(yè)論文的精簡,反映了一個時代中國的發(fā)展境況,
本書針對突發(fā)事件決策需求存在抽象、模糊、粗放等問題,以多主體、多階段、多決策層的突發(fā)事件決策需求為研究對象,以突發(fā)事件精準預警和高效響應為目標,借助知識組織理論和方法,通過多源數據和決策需求有效融合及對多主體、多階段和多決策層的決策需求進行組織,有針對性地深入探討突發(fā)事件決策需求宏觀架構和微觀組織過程,并提供突發(fā)事件應
應急預案是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的核心,數字化視域為應急預案的語義模型構建、動態(tài)生成及綜合評估下的智能反饋提供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本書從三個層次研究應急預案體系:一是應急預案結構要素和框架機理研究;二是基于情景的領域本體語義模型構建和語義互操作性研究,通過本體進化,豐富應急領域本體語義模型;三是根據動態(tài)和復雜變幻的時空環(huán)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社會政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本動力和最高價值目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我國需要不斷推進社會政策創(chuàng)新,進而構建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呼應的現代社會政策體系。本書在對全國性年度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事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中山大學法律評論》為中山大學法學院創(chuàng)辦于1999年的學術集刊,系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設主題研討、聚焦熱點、閱讀經典等固定欄目及筆談、論壇、判例等臨時欄目。每輯設有一個“主題研討”欄目,收錄與之相關的論文多篇,角度各異,探討深入,而主題本身也昭示了一種研究方向和路徑!熬劢篃狳c”欄目立足于對新近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本書按照全過程人民民主內在的邏輯,圍繞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形態(tài)與特征、要素與結構、推進與發(fā)展等基本內容展開,從不同維度、不同側面描繪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fā)展和演變,總結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成就和豐富經驗,突出反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
本書從中國歷史傳統(tǒng)中尤其是明清以來司法、行政和政治的關系出發(fā),圍繞督撫兩司等省級司法主體尤其是督撫大員,基于地方行政和君臣關系雙重視角,上編集中剖析督撫等員處理自理詞訟、徒流案件、死刑案件(選取覆審斬絞監(jiān)候之秋審)的作為;下編基于地方行政和君臣關系的視角,圍繞清代省級司法主題進行更為發(fā)散的探討,包括各直省地方刑名與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