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的《聊齋志異》英語譯介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郭實臘、衛(wèi)三畏、梅輝立、阿連壁、翟理斯、喬治·蘇利!さ隆つ、弗里德里克·赫爾曼·馬汀斯、禧在明、卡朋特、鄺如絲和林語堂等人的《聊齋志異》英語譯介。在對這些《聊齋志異》英語譯介的描述性研究基礎上歸納出這段時期《聊齋志異》英語譯
本書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按照人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碰到的問題分為12個專題,以100多個獨立的小故事,結合作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總結為人、為官之道,在故事中講道理,用道理統(tǒng)領故事,給人以啟迪。書中故事的選材范圍十分廣泛,涵蓋了古今中外,力求真實、典型、生動。書稿篇幅適中,閱讀此書,對于人們起草公文、撰寫文章大有裨益。
神話是關于宇宙自然、人類及其文化的起源的故事,它現實與想象相交織的神奇瑰麗的藝術世界、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jié),既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又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感染和激勵作用;而其中凝練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更是孩子成長歷程中極其重要的教育資源。 本書是從孩子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出發(fā),為孩子量身定做的一本“中國神話書”。它收入上
中國散文小史》按時間順序,敘述中國散文發(fā)展的過程,著重于散文文類演進過程和軌跡的描述闡發(fā),凸現了中國散文歷史發(fā)展歷程和特點,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頗具特色的專題史著作。本書一方面概述秦漢的史傳之文與諸子之文、兩漢辭賦與六朝駢儷之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文及近代散文的發(fā)展歷史,一方面又突出中國散文史上的一次次論爭,如六朝的文筆
本書并非一般的留學行紀,而是一本關于(思想)"出發(fā)"和"離別"的散記。 雖然描寫“文化震蕩"的書已經不少,關于留學生活的各種記載也不鮮見。但是本書作者力圖把三種有關"留學文學"的要素綜合在一起,借用這個題目,說明去往異國對于一個青年學者人生的意義。這三種要素是:1.旅行和人生的關系,2.學術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歷史,
《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修訂本)》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的西式現代主義建筑風格、唯美—頹廢的現代都市文學和電影這三大領域構成的現代都市文化對海派小說的影響為線索,探討海派小說在文學觀念和主題上表現出的獨特的精神特征,剖析海派文學賴以生長的特定時期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土壤,特別是西方現代都市文化介入二三十年代的上
《不必等候炬火》為批評文集,共分三輯。1輯是對新世紀文學現象與創(chuàng)作態(tài)勢的整體分析,通過對70后、80后小說創(chuàng)作現狀的全局性概覽和評析,從代際、雅俗、文體等角度揭示了新世紀小說藝術發(fā)展動向與流變。這是對文學格局的形成、熱點文學現象、小說創(chuàng)作的變局等方面的總體性研究。第2輯是年度文學評述。以一年為周期,切入六年來中國文學的
20世紀初期中國文學史的寫法基本上是傳統(tǒng)的經驗性和系譜性的方法,這體現在從林傳甲到錢基博等一些文學史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這種情形到了19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轉變,西方學術思潮的引入改變了文學史的研究觀念,即文學史研究由傳統(tǒng)的經驗性譜系性研究向本質主義研究過渡。胡適的文學史研究開了這方面的先河,建立起其本質主義加進化論的文
本輯《斯文》分列特約傳稿文體研究大視野域外散文研究散文研究文獻考述聶石樵先生學術紀念?⑽难芯吭u述等七個欄目,文體研究是本輯的重點,分為文體源頭研究、文體演變研究和從作品細讀出發(fā)的文體研究,因為文體研究,不僅可以引領我們更深刻地切入古典文學之中,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修辭手段、審美情趣之產生,而且還可
陸貽典,明末藏書家、虞山詩派遺民詩人。年少時,即篤志于墳典,學問極有根底。博學工詩,弱冠后與里中詩人吟詠結社,刻《虞山詩約》論詩謂法與情不可缺一。又工書法,尤長漢隸。精校審、富于藏書,多善本。入錢謙益門下,又與毛晉結成兒女親家;對馮班、孫泯自詩集,皆搜討佚編,并為之刊行,明亡后頻頻出入于牧齋紅豆莊、遵王述古堂、毛晉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