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調查》編譯出版情況介紹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聯合黑龍江省檔案館等單位,編譯其整理歸檔的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并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承擔出版工作,其中《滿鐵調查》譯叢書系第一輯(4冊)已于2015年1月出版發(fā)行。
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是20世紀上半期日本侵華時期設立的,其在中國大陸活動達40余年之久。表面上看,“滿鐵”是一個經營鐵路的公司,實際上它還承擔著對中國物產、自然資源進行調查,以及為日本政府、軍方相關政策提供政治、經濟、社會等情報的特殊機構。為此,滿鐵專門設立了多門類的調查機關,組建了以日本知名大學的相關專業(yè)學者和學生組成的、龐大且精干的調查隊伍,有系統、有規(guī)劃地調查了解中國城鄉(xiāng)的政治經濟情況和風俗習慣。在長達40余年的時間里,滿鐵形成了大量關于中國的資料圖書和檔案材料,即所謂的“滿鐵調查報告資料”。該資料的收集,不乏系統而廣泛的中國城鄉(xiāng)基層經濟社會資料,尤其是農村社會調查和研究資料。以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其調查方法的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研究資料的系統性和直接性,仍然是是獨具價值的。
這批資料是迄今為止研究20世紀前半期,乃至中國近代基層經濟社會史和農村發(fā)展史的直接、系統、全面的第一手調查文獻。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和西方學界利用這批資料已經產出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佼佼者包括知名學者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家》、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以及黃宗智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等名著。然而,遺憾的是,這批資料尚無中譯本,而我國學術界相關專業(yè)對日文的直接閱讀能力還比較有限,大批資料長期沉睡在檔案館,缺乏有效利用。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長期致力于中國農村政治、經濟、歷史和社會文化等實地調查和實證研究。該院以實證、實踐和實驗的“三實”風格為特色,強調實際先于理論,事實先于價值,實驗先于方案,著力打造具有獨特風格的中國農村研究范式。一方面,通過社會調查和實驗來檢驗和修正自己的理論、觀點,并在實踐中提煉和總結基于中國實踐的理論框架和觀點,另一方面該院力圖將鄉(xiāng)村調查的理論結論,總結為政策話語輸入中央和地方決策部門,應用于推動農村改革與發(fā)展!叭龑崱憋L格的基礎,是扎實、系統、精確的資料收集和整理。
為此,我們實施了三大工程:一是“中國百村觀察”計劃。這方面已有介紹。二是“海外百村調查”計劃。該計劃在譯介海外農村和農民學經典的基礎上,以深度觀察海外農村發(fā)展為立足點,在全世界選擇100個左右的村莊社區(qū)作為深度觀察對象,運用第一手資料,系統把握不同國家和地區(qū)農村發(fā)展的獨特制度原型、組織形式、政策機制和發(fā)展道路,開展中外農村發(fā)展的比較研究,提升中國農村發(fā)展的實踐理解和理論意義。三是建設“中國農村數據庫”。系統收集整理中國農村調查數據、中國農村歷史資料、中國農村研究數據、農村圖文影像以及海外農村發(fā)展案例等數據資料。數據庫不僅能夠集中數據,而且能夠建立分析模型,進行政策仿真和預測,真正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農村數據資料庫,實現“一庫知農”。目前這三大工程正在迅速推進,將為我院的未來研究及其能力提升提供基礎性條件。
在中國農村歷史資料的收集整理方面,我院以“長江學者”、院長徐勇教授為代表的學者,充分認識到滿鐵調查報告資料的重要歷史和學術價值,克服重重困難,多方籌措經費,借助黑龍江省檔案館、日本相關大學和出版社等整理的日本滿鐵調查報告資料,組織30余人組成的《滿鐵調查》編譯團隊,擬用5-6年時間陸續(xù)將其付諸翻譯,并編輯整理出版。
該譯叢書系內容龐大、涉及面廣,其完整內容將達到100冊,每冊100萬字,總計1億余字,茲定名為《滿鐵調查》。該書系的出版將會引發(fā)學術界,尤其是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以及農村問題研究等多領域學者的高度關注,成為這些研究領域學者和學術機構必備的參考資料。如能引發(fā)一輪滿鐵研究熱潮,解決近現代史上一些有爭議的研究課題和現實問題,那將會是我們莫大的殊榮。
在此書第二輯出版之際,再次感謝黑龍江省檔案館等相關資料保存整理單位在滿鐵檔案資料整理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和編譯支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將其納入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予以支持。另外,還要特別感謝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是石挺副院長對這個龐大的編譯項目給予的鼎力支持。然而,我們也清楚,《滿鐵調查》內容龐雜,涉及的歷史事實、經濟地理、文化風俗和方言俚語等多種多樣,其日文表述方式亦不同于今日日語,再加上不少地方刻印模糊,手工書寫字跡難以辨認,這些都給我們的編譯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不憚粗陋,只能迎難而上,所幸讀者中不乏大方之家,我們期待讀者指出錯漏,以共同完善這一歷史資料寶藏。
中國農村研究院簡介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成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對農村和農民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的學術機構,并于2000年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F任院長為徐勇教授,執(zhí)行院長為鄧大才教授,F有長江學者、新世紀人才、中組部拔尖人才多人。在三十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農村研究院始終秉承“頂天立地、理論務農”的服務宗旨,以扎實的田野調查,為國家決策、學術研究和文明傳承服務。
一、大調查,用事實說話
中國農村研究院以打造成為農村調查的全球頂級機構為發(fā)展目標。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研究通過“項目式調查”,成為國內最早將田野調查引入政治學科的機構。2005年,正式啟動“百村觀察計劃”,在全國抽樣選擇300個村、5000個農戶每年進行定點調查和持續(xù)觀察,并延伸建立了城市“百居觀察”平臺。同時,中國農村研究院并與相關部門合作,聯合建立了林村、貧困村、歷史名村、少數民族村莊等“六大觀察群”。2015年,中國農村研究院進入“擴展性調查”階段,啟動“一主三輔”世紀工程,“一主”即中國農村調查,包括“百村觀察”、七大區(qū)域村莊調查、家戶制度調查、農民口述史調查等七大調查!叭o”即對世界大規(guī)模農村調查資料的整理與翻譯,對世界農村的實地調查,包括滿鐵農村調查、俄國農村調查和海外農村調查。
二、大數據,用數據說話
中國農村研究院力爭成為世界農村資料收集最豐富、農村數據功能開發(fā)最強大的機構之一。我院現已收集了豐富且數據化的農村資料,包括了15000余冊地方志、2000余部家譜族譜、2000余份口述史錄音資料以及20個村莊的原始檔案,包括吉林省北老壕村1952-1998年的村莊,湖北省石首市東升鎮(zhèn)新堤口村1945-2010年的村莊原始資料,號稱“鎮(zhèn)院之寶”。另外,中國農村研究院近年來瞄準“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目標,著力打造了高起點、高水平、信息化的農村發(fā)展智庫平臺。這一平臺包括相互聯系的五大系統。其中,調查系統主要保存實地調研中獲取的一手數據;社會動態(tài)跟蹤系統實現對互聯網上涉農事件的動態(tài)跟蹤與預警;村情觀測系統借助GIS地理信息技術采集村莊信息。三個系統的數據共同匯集于中國農村數據庫系統,實現對分散數據的梳理整合。這些信息均導入智能決策系統,進行最終的統計分析與仿真模擬。
三、大服務,說話要有用
2014年,劉延東副總理將我院認定為全國四家初具雛形的高校智庫機構之一。在服務國家決策方面,中國農村研究院已經形成“三天一報,每周一批”的模式,即每天向決策部門呈送一份報告,平均每周都有一份為省部級以上領導人批示。自2010年至今,中國農村研究院的調查研究成果每年都有為“中央一號”文件所采納的內容。2006年,院長徐勇教授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作了專題講解報告。在服務地方改革方面,中國農村研究院分別承擔了廣東省、福建省、山東省、湖北省等多個地方的改革項目,多個地方成為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qū)。在服務社會發(fā)展方面,中國農村研究院承擔了教育部發(fā)展報告項目《中國農民狀況發(fā)展報告》,定期向社會公布研究成果,引導社會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服務學術研究方面,中國農村研究院長期引領鄉(xiāng)村治理與村民自治研究,提出了“社會化小農”、“家戶制”、“產權與治權均衡性對等性”等諸多原創(chuàng)性觀點。
四、大平臺,更多人說話
中國農村研究院通過機制創(chuàng)新,積極打造成為人才隊伍和人才培養(yǎng)的創(chuàng)新“特區(qū)”。一是打破人才隊伍行政化的局限,形成“傘狀”結構。以本院行政在編人員為軸心,全校涉農研究人員參與,全省相關人員合作,全國相關人員協同,全球相關人員交流,形成多層次、開放性的人才網絡。僅僅翻譯“滿鐵農村調查”就有本校日語系百余位師生參與。二是改變以往一個老師帶若干學生的“小作坊”方式,創(chuàng)辦能力導向型重點研究基地班,實行“社會化大生產”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生以田園和校園為課堂,以學者和農民為老師,實行開放式教學、階梯性培養(yǎng)和自主化管理,學生入學后統一參加學習和調研,研究生畢業(yè)年再分配論文指導老師。受益于大平臺的培養(yǎng),我院多達4份博士論文獲得“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一篇獲得“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提名獎,成為全國政治學學科獲獎最多的機構。
總序
我們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院是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機構,并以調查為基本方法。我們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出版的設想已有10多年。
滿鐵農村調查資料是指20世紀上半期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資料。由“滿鐵”支持的中國調查長達40多年,形成了內容極其龐大的調查資料!皾M鐵調查”的目的出于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但由這一調查形成的資料對于了解當時的中國有重要參考價值,其調查方法也有其獨特性。
中國是世界農業(yè)文明古國,也是世界農村大國,但從學理上對中國農村進行專門和系統的研究時間不長,有影響的論著還不多。10多年前,一系列由美國籍學者撰寫的關于中國農村研究的專著被翻譯成中文,并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專業(yè)領域研究的必讀書。如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1890-1949: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fā)展》等。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在利用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日本滿鐵調查也因此廣泛進入當今中國學界的視野。一時間甚至有人表示:“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調查在日本;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但滿鐵農村調查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只是美國學者運用的滿鐵資料都是日文的,中國學者在閱讀和了解日文資料方面有困難。盡管有國內出版社出版了部分滿鐵調查資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難以讓更多學者使用。為此,我們有了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讓更多學者充分閱讀和使用這一資料的念頭。
與此同時,我們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整合過往的農村調查基礎上,于2006年開啟了“百村觀察計劃”,對中國農村進行大規(guī)模調查和持續(xù)不斷的跟蹤觀察。為了實施這一調查計劃,我們邀請了國內外學者進行有關方法論的訓練,同時也希望借鑒更多的調查資料和方法。日本滿鐵調查資料的翻譯出版進一步進入我們的視野。在2006年啟動的“百村觀察計劃”時,我們甚至提出在農村調查方面要“達到滿鐵,超越滿鐵”的雄心勃勃的目標。翻譯滿鐵調查資料的想法更加明晰。當本人將這一想法告知時任華中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的石挺先生時,得到他積極贊同,并引薦了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系主任李俄憲教授,同時還給了一定的經費支持。此事得到專門從事日本語教學和研究的李俄憲教授的積極響應,并同意率領其團隊參與這項工作。受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委托,時任副教授的劉義強負責聯系保存有滿鐵日文資料的國內相關機構,并得到支持,正式翻譯工作得以啟動。由于原文資料識別困難,最初的翻譯進展較為緩慢,幾經比對審核。進入出版程序之后,得到了時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的趙劍英先生的鼎力支持,該出版社的編輯室主任馮春鳳女士特別用心,還專門請專家校訂和核實。2013年底,負責編輯翻譯資料的劉義強教授出國訪學。2014年,時任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的鄧大才教授具體負責推進翻譯出版聯系工作。在各方面努力下,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黑龍江檔案館聯合編譯的《滿鐵調查》一書,于2015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
100多萬字的《滿鐵調查》出版后,使中國學者得以從較大范圍一睹滿鐵調查資料的真容,這在中國學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年1月23日,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共同主辦的《滿鐵調查》中文版出版發(fā)行學術研討及新聞發(fā)布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非常重要。來自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南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滿鐵調查”研究專家參加了會議,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其中,南開大學的張思先生長期利用滿鐵調查資料從事研究,并有豐碩成果。特別是在中國農業(yè)博物館工作的曹幸穂先生,長期從事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并專門著有以滿鐵調查資料為基礎撰寫的《舊中國蘇南農家經濟》一書。在他看來,“滿鐵對農戶的調查項目之翔盡,可以說是舊中國的眾多調查中絕無僅有的!贝舜螘h的重大收獲是,曹幸穂先生建議我們主要翻譯滿鐵農村調查方面的資料。
曹先生的建議引起我們高度重視。2015年1月26日,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專門召開了滿鐵調查翻譯出版推進會,調整和重新確立了翻譯的主要方向和順序,形成了新的翻譯計劃。新的計劃定位為“滿鐵農村調查”,主要翻譯“滿鐵調查”中有關農村方面的內容,并從著名的中國農村慣行調查資料翻譯開始。這之后,我們又先后邀請曹幸穂和張思先生到華中師范大學講學,他們對新的翻譯計劃提出了進一步的建議。曹先生還多次無私地向我們提供了相關資料目錄和線索,供我們翻譯出版使用。同時,我們也從整體上充實和加強了資料收集和翻譯編輯的力量。
《滿鐵農村調查》翻譯出版計劃是在已出版的《滿鐵調查》一書基礎上形成的,但已是全新的設計,資料來源更為廣泛和直接,翻譯出版的進展也大大加快。同時,它也是與由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主持的2015版大型中國農村調查工程相輔助的翻譯計劃。我們希望通過《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能夠為我們正在實施的中國農村調查及其學界提供有益的借鑒。
《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出版,是一個龐大的計劃,付諸實施難度很大,特別是沒有固定的經費支持。但我們認為,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理應有相應的文化工程。好在主持與參與《滿鐵農村調查》翻譯出版的人都有些許明知有難而為之的理想主義精神,愿意為此事作出貢獻。目前,這一得到多方面支持和多人參與其中的浩大工程已步入快車道,現已翻譯2千萬字,計劃為1億字左右。
我們向參加這一工程的人員表示真誠的謝意和敬意!為這一工程作出任何貢獻的人士都將鐫刻在這一工程史冊之中!
徐勇
2015年7月15日
編者后記
滿鐵農村調查的翻譯和出版是徐勇教授、石挺處長多年來關心、關注、領導并盡力促成的重大工程。十多年前,石挺處長在擔任華中師范大學社科處長時就安排專門的經費資助滿鐵調查的翻譯和資料收集,并親自協調中國農村研究院和外語學院日語系的協作,共同編輯、翻譯與出版。經過2014年的試出版,我們決定,先從滿鐵調查的慣行開始翻譯和出版。這才有了滿鐵農村調查——慣行第一卷譯稿的問世。
在滿鐵翻譯和出版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個流程,由中國農村研究院負責總體設計規(guī)劃、編輯,并尋找翻譯文本;由外語學院李俄憲副院長帶領團隊翻譯;最后由中國農村研究院負責校核、圖表、固定文本的制作工作。
滿鐵慣行調查的日文版是1954年巖波出版社的版本,為了尋找這一套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張晶晶老師費了很多心,先是委托朋友在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尋找和復印,爾后在孔夫子舊書網上尋找,最后與郝亞光老師合作購買這一套日文著作。為了版權的問題,我們請教了華中師范大學法學院的劉華教授,向她咨詢版權問題。翻譯稿出來后,請任路博士進行第一輪校核,然后鄧大才教授進行了第二、三輪校核,最后以鄧大才教授校核的稿件為主定稿,與此同時張晶晶老師對一些專有名詞,及一些疑問與原書對照進行了核實。中國農村研究院基地班的尹超、陳婧、黃丹丹參與了全書圖片、表格的制作工作。
本書采用的是訪談形式的,大量的對話往往使讀者不得要領。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并理解其調查者的意圖,鄧大才教授撰寫了導讀——《村落、家族與村莊治理》,張晶晶老師帶領三位同學重新按照中文習慣編輯了目錄。
滿鐵農村調查第一卷能夠出版,還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及趙劍英社長給予的大力支持。同時要感謝出版社的馮春鳳女士,是她的精心安排促成了本書的順利出版。在此我們代表編輯翻譯委員會向為本書翻譯和出版做出貢獻的各位領導、專家、同學表示感謝!
鄧大才
2015年12月11日
徐勇,1955年生,湖北省宜昌市人,中共黨員,F為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F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基層政治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是國內較早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并從社會的角度研究政治發(fā)展過程,也是我國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qū)自治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