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借鑒西方文化教育學中的“喚醒”概念,把文學、喚醒教育與學生生命成長三者結合起來,構建教學“喚醒場”,探索喚醒教學方式,確立只有喚醒學生心靈的解讀才是真正有效的解讀的文學教育理念,從而拋棄過去那種把文學解讀當成是與學生心靈世界無關的“外部事件”的教學模式,把“喚醒”當做是評判解讀有效性的價值尺度。
有人問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你能成為院士,有些什么個人因素?”
楊叔子說:“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文文化、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語文起了重要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币晃豢茖W家如此看重語文學習和傳統(tǒng)文化對自己的作用,不由讓我們重新審視語文教育的“立人”功能。語文中所蘊含的優(yōu)秀人文文化的滋養(yǎng),一方面可以陶冶和提升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還可以鍛煉和完善思維能力。這兩個方面,對于一個人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他將來步入哪一個行業(yè)領域。當我們用心考察諸多名家成功的因素時,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育在其成功的路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當年所接受的語文教育,早巳融化到自己的心靈和血液之中;而他們記憶中那些最鮮活的片段,都是曾經(jīng)被喚醒的瞬間——那些恍然醒悟的時刻,或多或少地確定或者轉變了他們生命的軌跡。因而,當他們回憶起自己學習語文的經(jīng)歷時,莫不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味。探究名家在接受語文教育過程中被喚醒的經(jīng)歷,或許會給當前的語文教育以有益的啟示。
第一,用豐厚的語文教育資源喚醒學生廣泛閱讀的興味。
語文教育要立足于育人,就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教科書。教材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也不是語文學習的目的,它只是語文學習的引子或工具。教師的任務,就是發(fā)掘出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秀古文、時文)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喚醒因素,喚醒學生對于閱讀的興味。紅學專家周汝昌回憶自己小學時對“人、刀、尺、馬、牛、羊”以及“大公雞,喔喔啼”一類單調(diào)乏味的課文的厭煩,一人高小,換用了世界書局的國文課本,所選皆是歷代名作精品,從《苛政猛于虎》到《岳陽樓記》,從《秋聲賦》到《病梅館記》,還有《祭妹文》等,“體制風格,文采情操,極為豐富美好,沒有單一感,沒有說教性,篇篇打動人心,引人人勝,學生一拿起這種新課本,面有驚奇色,也有喜色”?梢,如果東西本身是好的,那么,學生沒有不喜愛的理由,哪怕教師并不多做講解;如果學生普遍厭倦語文學習,那只能說明一件事——好東西都被教師給教壞了。敏澤回憶說:“有些書,如《古文觀止》之類,由于學習時間較晚一些,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再加上它所選錄的記敘文、論說文等,大都寫得很生動、形象,讀起來也津津有味,令人回味無窮。至于一些抒情性散文,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陳情表》之類,讀起來更是令人回腸蕩氣,興致盎然,其樂無窮。與誦讀《尚書》的篇章感受上有霄壤之別。”可見,優(yōu)秀的語文教育資源,對于學生有一種天然的不可抵抗的吸引力,這樣的學習本是符合孩子求知的天性而且是妙不可言的,假如學生學起來很痛苦,肯定是某些地方出了問題,不是讀的東西不好,就是好東西被糟蹋壞了。
馮現(xiàn)冬,教育學博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教師,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文學教育、傳記文學、創(chuàng)意寫作等。曾任出版社策劃編輯,專欄作者。近年來,在《課程·教材·教法》《語文建設》《當代教育科學》《出版廣角》等刊物發(fā)表論文50余篇,“當代語文教育與課程改革理論前沿叢書”之《語文教育觀新建構》副主編。
第一章 語文喚醒教育的內(nèi)涵闡釋
第一節(jié) 喚醒教育的內(nèi)涵
一 教育的喚醒本質(zhì)
二 喚醒教育的內(nèi)涵
第二節(jié) 語文喚醒教育的生成
一 語言文字層面的喚醒
二 思想意蘊層面的喚醒
三 審美表現(xiàn)層面的喚醒
第三節(jié) 語文喚醒教育的構成
一 喚醒學生“原初本性”的自覺
二 喚醒學生“現(xiàn)實生命”的自覺
三 喚醒學生“自我實現(xiàn)”的自覺
第二章 語文喚醒教育的理論探源
第一節(jié) 西方文化教育學的喚醒教育論
一 教育的核心是對學生人格心靈的喚醒
二 喚醒是生命體驗與文化理解的融合
三 喚醒指向學生精神人格的總體升華與全面建構
第二節(jié) 中國語文教育的教育喚醒觀
一 依循人之本性,喚醒自覺之心
二 注重人文化成,建構完美人格
三 遵循學科特點,重視經(jīng)典教育
第三節(jié) 當前語文課程中的喚醒教育理念
一 喚醒主體意識,構建全人發(fā)展的課程價值觀
二 喚醒文化意識,構建工具與人文相融合的課程文化觀
三 喚醒生活意識,構建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tài)觀
四 喚醒參與意識,倡導自主建構的課程學習觀
第三章 語文喚醒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基本特點
第一節(jié) 語文喚醒教育的價值追求
一 喚醒自覺意識,回歸本真自我
二 喚醒生命意識,尋求存在意義
三 喚醒審美意識,享受悠游境界
四 喚醒創(chuàng)造意識,實現(xiàn)自我超越
第二節(jié) 語文喚醒教育的基本特點
一 內(nèi)發(fā)性
二 體驗性
三 陶冶性
四 建構性
第四章 語文喚醒教育的實施策略
第一節(jié) 閱讀教學的喚醒教育策略
一 閱讀教學作為解讀活動
二 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喚醒策略
三 閱讀教學過程的喚醒策略
四 閱讀教學語言的喚醒策略
第二節(jié) 寫作教學的喚醒教育策略
一 喚醒寫作欲望,使寫作成為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
二 喚醒思考,寫作是思維的體操
三 喚醒創(chuàng)造意識,使作文打上個性的印痕
第三節(jié) 教學評價的喚醒教育策略
一 喚醒學生的知識積淀和生活體驗
二 喚醒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和獨立思考
三 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第五章 語文教育名家喚醒教育思想探析
第一節(jié) 于漪語文喚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緊貼學生心靈,使學生動情——潤物細無聲的喚醒與化育
二 喚醒學生主動思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三 不斷喚醒學習的真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第二節(jié) 錢夢龍語文喚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孕育在語文導讀法中的喚醒教育理念
二 創(chuàng)設喚醒情境,錘煉喚醒智慧
第三節(jié) 李鎮(zhèn)西語文喚醒教育思想探析
一 尊重民主權利,喚醒學生心靈
二 營造民主氛圍,喚醒學生思考
三 崇尚民主精神,喚醒生命成長
第六章 語文喚醒教育的具體運用——經(jīng)典文學作品解讀示例
為伊消得人憔悴——《詩經(jīng)·衛(wèi)風·伯兮》的思念主題賞析
對生命本體存在的千古追問——《詩經(jīng)。王風。黍離》主題的哲學解讀
縱浪大化:最本真的生命存在——陶淵明《飲酒》(其五) 的審美意蘊
人間至情的追尋與寂滅——陶淵明《閑情賦》賞析
凡俗人世間一抹生命的亮色——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賞析
難以言說的生命況味與體驗——李商隱《錦瑟》賞析
沉郁凄絕的哀嘆與挽留——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賞析
世間最美的相思與哀愁——李清照《醉花陰》審美價值透視
生命的追尋——泰戈爾《吉檀迦利》第十二首賞析
你我之間的愛情單純?nèi)绺枨└隊枴秷@丁集》第十六首賞析
愛情太短,而遺忘太長——聶魯達《愛》賞析
結語
參考文獻
《語文喚醒教育研究》:
語文喚醒教育的價值追求與基本特點
第一節(jié) 語文喚醒教育的價值追求
自從21世紀之初的課程改革以來,語文教育從理念到實踐,都有了很大改觀,特別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頒布,進一步糾正了當前語文教育的種種流弊,為理想的語文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在實踐中貫徹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育理念,迫切需要我們從喚醒教育的視角來深入思考,確立符合新課標精神的以喚醒學生內(nèi)在心靈為價值取向的語文教育價值追求,發(fā)掘學生真實性靈,注重學生內(nèi)心獨特體驗,滿足學生自身生命成長的需要。
一喚醒自覺意識,回歸本真自我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一種士大夫教育,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很多學子都把教育當成求取功名利祿的“為人”之學,或鉆入古書不能自拔,成為活書櫥。葉圣陶對此有過尖銳的批判,他認為傳統(tǒng)教育由兩大支柱支撐:一是“古典主義”,二是“利祿主義”。以這兩種主義為代表的舊式教育,“可以養(yǎng)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可以養(yǎng)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可以養(yǎng)成或大或小的官吏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可是不能養(yǎng)成善于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20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教育也深受工業(yè)生產(chǎn)模式影響,批量制造各行各業(yè)的人才,但人在機器面前失去了自由,個人性靈遭受壓抑,甚至產(chǎn)生了馬克思所說的“異化”。而目前的教育,更是承擔了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這些壓力通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學生、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很多教師和家長,都把階段性的分數(shù)作為評價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由此導致在語文教學中,一切瞄準考試,學生入學伊始,就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意識所控制,大搞提前量,不讓讀閑書,把精力和熱情都消耗在去學、記一些與心靈無關的知識上,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天性,消磨了他們的活力與學習興趣,使他們學得痛苦不堪。這樣做的結果是使語文教育成為一種外在于學生心靈的功利性存在,學習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功利需要和外部價值觀所役,致使教學也淪為一種外在的、與己無關的活動。在這樣的語文教育環(huán)境下,學生很難產(chǎn)生自覺意識,也很難發(fā)現(xiàn)本真自我。正如卡夫卡所說:我所受的教育力圖將我塑造成另一個人,而不是我自己!
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錢理群教授指出,很多中國人發(fā)現(xiàn)自己都不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會說自己的話,更不會用自己的腦子思考了。我們的聽、讀教育,就是要讓大量的所謂有用的知識、無用的知識垃圾充塞孩子的頭腦,把孩子已有的與可待開發(fā)的創(chuàng)造的思維能力擠壓殆盡,變成一只裝滿知識教條的書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