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富有清晰自覺的學科意識,能夠緊扣現代文學學科性質和品質的變化,既考慮到對歷史縱深的還原,又立足于對散文審美藝術性、文學自律性的伸張;谶@一研究訴求,蘇平對中國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探究,能謹慎地對待傳統(tǒng)政治母題的研究方式,看重學科的自主性,從文學語言的特質、寫作風格、傳播途徑、思想格局嬗變多個角度,完成文學整體性的文化邏輯建構,并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對中國現代散文發(fā)生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以客觀、中性、歷史和美學的視角,從容自若地審視清末民初散文嬗變的每一個細小環(huán)節(jié)以及系列相關裂變。她所做出的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理論分析和結論,便愈顯獨到而深刻:證、據相依,史、論交融,識、色輝映,此乃一部學術著作的最佳狀態(tài)。
這本研究中國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專著,資料扎實,學術視野寬闊,在觀點上富有創(chuàng)新性,豐富了現代文學理論的建設,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姚蘇平,女,祖籍江蘇興化,1978年11月生。副教授,文學博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教師,美國匹茲堡大學訪學學者。江蘇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骨干教師,曾獲江蘇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二等獎,已發(fā)表含核心期刊論文十余篇,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市廳級課題1項、校級課題3項,參與課題若干。
緒論
第一章 現代傳媒的形成與現代散文的發(fā)生
第一節(jié) 報刊的興起與傳統(tǒng)散文的式微
第二節(jié) 公共輿論空間的多元化與現代散文的醞釀
第三節(jié) 格局的轉換與現代散文的新生
第二章 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理論變革
第一節(jié) 散文理論的現代緣起
第二節(jié) 辛亥革命時期散文理論的進一步廓清與選擇
第三節(jié) 《新青年》初期的散文理論的論爭
第三章 現代散文發(fā)生期多元主題下的精神建構
第一節(jié) 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多元主題
第二節(jié) “爭天抗俗”的“摩羅”精神
第三節(jié) “我”和世界的對話
第四章 現代散文發(fā)生期的語言模式考察
第一節(jié) “國語運動”的現代意義
第二節(jié) 散文語言現代化的路徑:多元聚合
第三節(jié) 現代散文語言的早期形態(tài)的確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