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無疑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曠世天才之一。他不僅僅是一位創(chuàng)作了《蒙娜麗莎》和《最后的晚餐》的畫家,同時也是一位雕塑家、建筑學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收藏于巴黎盧浮宮萬國大廳(Salle des Etats)中的這幅木板油畫《蒙娜麗莎》,盡管僅有77厘米×53厘米大小,但畫中人物臉上露出的讓人著迷又無法接近的淺淺微笑,賦予了這幅油畫不朽的名聲。
蒙娜麗莎的出現,引發(fā)了作為私生子的列奧納多對生母的痛切記憶,他向那位生母的化身傾訴了自己的孤獨身世。這次傾訴導致了一場長達四年乃至更久的愛慕:畫家狂熱地迷戀自己的模特兒,并在她的肖像上涂滿了隱秘的激情。但只有奧地利的心理分析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發(fā)現了列奧納多的秘密,并用“戀母情結”解碼了“微笑”的語義。弗洛伊德宣稱,這幅杰作表露出畫家對母愛的渴望。他畢生都在尋找母親的替代品,蒙娜麗莎之所以成為偉大女性,是因為她就是人類母親的最高形象。破解列奧納多秘密的這部著作便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弗洛伊德于1910年撰寫的《達·芬奇童年的記憶》(Eine Kindheitserinnerung des Leonardo da Vinci,以下簡稱《童年記憶》)。這是一部將精神分析學理論用于歷史人物研究的先驅之作,它的出版標志著心理史學的創(chuàng)立。
在這部著作出版之前,精神分析學一直是以問題研究作為其重點的。而在當時圍繞著文藝復興巨匠列奧納多的身世和創(chuàng)作之謎,人們做出了種種推測和解釋。作為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列奧納多雖然以繪畫大師聞名世界,但他并未真正完成過一件作品,并且從未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表示過滿意。他是藝術大師,卻又研究飛鳥,設計出許多機械裝置。除了著有重要的《繪畫論》(Trattato della pittura, 1817)外,他還留下了大量的草圖速寫,以及有關自然科學、工程的手稿。在他的畫筆下,出現了無數的美麗女性,但他卻終身獨自一人,甚至沒有誰知道他曾經有過什么風流韻事。諸如此類的相互矛盾的問題,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困擾著歐洲學者。弗洛伊德嘗試著以達·芬奇童年時期的性經歷作為出發(fā)點來解釋上述的悖論。
弗洛伊德根據自己的推斷,認定蒙娜麗莎在列奧納多心里,是母親的代替物,蒙娜麗莎的笑是列奧納多性欲的結晶,她那神秘的微笑引發(fā)了列奧納多被壓抑的一段記憶,那是對親生母親微笑的記憶。當他還是嬰兒的時候,這種記憶被他遺忘了。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畫家對這個微笑不是一般的迷戀。為此,他試圖在他所有關于女人的作品中再現這一天賜福祐的微笑。這幅作品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通過吉奧孔多(Lisa del Giocondo)這個人物,他和他一直渴望的、永恒的母親重新團聚。畫中的微笑既帶有誘惑性,又帶有幾分自信。
弗洛伊德的心理史學最初并未在史學界引起多大反響,他的直接繼承人是由歐洲大陸移居美國的心理學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1958年,埃里克森出版了《青年路德》(Erik Erikson,Young Man Luther: A Study in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 New York, 1958)一書,這部著作的特點是,它將路德個人的心路歷程與生活經歷同歷史社會環(huán)境結合起來考察,既摒除了只強調童年性經歷重要性的弗洛伊德的主張,又不僅僅以心理因素來決定青年路德的一切。在路德的傳奇人生中,埃里克森發(fā)現,他可以很好地運用“身份危機”(identity crisis)的理論模式。正因為如此,《青年路德》得到了國際史學界的認可,逐漸成為心理史學派的代表作。
1910年 萊比錫和維也納:弗蘭茨·多也提克出版社(作為“應用心理學叢書”第7種),共71頁[Verlag Franz Deuticke, Leipzig und Wien (als Heft 7 der Schriften zur angewandten Seelenkunde), 71 Seiten]。
首先,對列奧納多油畫中的“鳥的字謎畫”(Vexierbild eines Vogels)的看法必須予以摒棄。即便有誰真的想把它看作是一只鳥,那也只是一只禿鷲,連一點兒像鳶的地方都沒有。字謎畫的“發(fā)現”應歸功于費斯特,而并非弗洛伊德。這一看法是在本書的第2版中才加入的,弗洛伊德在引用這一觀點時是持相當的保留意見的。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奧籍猶太人,生于捷克,后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于維也納學醫(yī)和行醫(yī),其后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在人格理論、潛意識、夢的解析、性的本能、生/死本能、人格論、焦慮與自我防衛(wèi)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其觀點對精神病醫(yī)學領域影響深遠,而且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受到廣泛應用,被譽為20世紀西方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一生著作甚豐,多收錄于德文的《弗洛伊德全集》,之后翻譯為多種語言版本。。李雪濤,男,1965年生于江蘇省徐州市。德國波恩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漢學》副主編。主要從事德國漢學、德國哲學以及中國佛教史的研究。目前擔任教育部重大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的總協調人。2009年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稱號。主要專著、編著、譯著有:《日耳曼學術譜系中的漢學——德國漢學之研究》(專著,2009)、《德國漢學:歷史、發(fā)展、人物與視角》(主編之一,2005)、A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m(主編之一,1999)、《佛像解說》(翻譯,2003)、雅斯貝爾斯《大哲學家》(主譯,2004),并主持翻譯了德國漢學家顧彬(W. Kubin)教授主編的十卷本《中國文學史》。并發(fā)表“論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觀念的中國思想來源”等論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