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經濟管理類非金融專業(yè)學生而編寫, 概述金融學的基礎概念和知識, 內容涵蓋貨幣理論、金融體系與國際收支。
本書第一版于2005年8月出版,至今已近5年,發(fā)行近兩萬余冊,受到許多高校廣大師生的歡迎。期間,世界金融領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fā)引發(fā)了世界性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金融學的研究、教學和教材編寫方面都有很多新的進展,有必要將這些進展反映到我們的教材中。而且,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也發(fā)現了原書的一些不足之處。為此,應出版社之邀,我們重新組織相關高校專家教授,編寫本書。這個版本充分借鑒了國內外金融學研究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力求貼近和反映近年來中國和世界各個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的一些改革實踐,以滿足金融學教學質量提高的要求。
本書第二版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對第一版進行了調整和修改:
1.在保留第一版基本框架和內容的基礎上,做了一些局部的調整。主要是根據世界金融危機爆發(fā)的現實,在第七章增加了第三節(jié)“中央銀行的業(yè)務”內容;將原第十二章第四節(jié)“金融全球化與金融危機”,調整為“金融危機及其防范”,旨在使相關內容的銜接更加緊湊,全書結構更加合理,并更好地反映世界金融發(fā)展的實際。
2.適應金融學教學的需要,根據世界金融發(fā)展的新形勢,更新、補充了大量案例、背景知識和專欄知識等內容。其中,第一章增加了“案例實證:電子貨幣發(fā)展中帶來風險”,“專欄1-1:美元在國際經濟中地位的變化”,“專欄1-2:我國的貨幣制度”,“背景知識:信用在現代經濟中含義的延伸及其重要性”,“專欄1-3:銀行信用在現代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專欄1-4:中國的汽車消費信貸”;第二章在重新編寫例題的同時,將原“專欄2一l:通貨膨脹與保值貼補”更新為“專欄2-1:中外利率體系比較”;第三章主要增加了“專欄3-1:美國次貸危機中的金融工具”;第四章增加了“專欄4-1:我國金融市場的發(fā)展”;第五章主要增加了“知識擴展:金融機構反洗錢知識問答”;第六章更新和新增了“專欄6-2:短信引發(fā)的擠兌風波——信心和銀行安全性”、“專欄6-3:資產負債策略和‘北巖’的擠兌事件”、“專欄6-4:德意志銀行的資本管理”等三個專欄;第七章主要增加了“附錄:美聯儲及其職能”等內容;第八章主要增加了“專欄8-1:正確認識價格指數”、“專欄8-2: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內容;第九章主要增加了“專欄9-1:我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政策”和“專欄9-2:我國再貼現政策的現狀”等內容;第十章主要增加了“專欄10-2:旅游外匯風險的重要影響”;第十一章增加了“專欄11-1:馬一勒條件”;第十二章主要增加了“專欄12-1:從次貸危機到國際金融危機”。
第一章 貨幣與信用
第一節(jié) 貨幣的起源與職能
第二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三節(jié) 信用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四節(jié) 現代信用形式
第二章 利息與利息率
第一節(jié) 利息及其計量
第二節(jié) 利息率及其決定因素
第三節(jié) 利率決定理論
第四節(jié) 利率的期限結構理論
第三章 金融工具
第一節(jié) 金融工具概述
第二節(jié) 基礎性金融工具
第三節(jié) 衍生性金融工具
第四章 金融市場
第一節(jié) 金融市場及其要素
第二節(jié) 信貸市場
第三節(jié) 證券市場
第四節(jié) 保險市場
第五章 金融機構體系
第一節(jié) 金融機構體系概述
第二節(jié) 銀行性金融機構
第三節(jié) 非銀行性金融機構
第四節(jié) 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第六章 商業(yè)銀行
第一節(jié) 商業(yè)銀行的產生和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商業(yè)銀行的業(yè)務
第三節(jié) 信用貨幣的創(chuàng)造
第四節(jié) 商業(yè)銀行的經營與管理
第七章 中央銀行與金融監(jiān)管
第一節(jié) 中央銀行的產生與類型
第二節(jié) 中央銀行的性質與職能
第三節(jié) 中央銀行的業(yè)務
第四節(jié) 金融監(jiān)管
附錄美聯儲及其職能
第八章 貨幣供求及其均衡
第一節(jié) 貨幣需求
第二節(jié) 貨幣供給
第三節(jié) 貨幣均衡
第四節(jié)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第九章 貨幣政策
第一節(jié) 貨幣政策的目標
第二節(jié) 貨幣政策工具
第三節(jié)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效應
第十章 外匯與匯率
第一節(jié) 外匯與匯率概述
第二節(jié) 匯率的影響因素與匯率制度
第三節(jié) 外匯市場
第四節(jié) 外匯風險
第十一章 國際收支與國際儲備
第一節(jié) 國際收支概述
第二節(jié) 國際收支平衡表
第三節(jié) 國際收支失衡及其調節(jié)
第四節(jié) 國際儲備及其管理
第十二章 金融與經濟發(fā)展
第一節(jié) 經濟金融化與經濟發(fā)展
第二節(jié) 金融與經濟發(fā)展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jié) 金融創(chuàng)新與經濟發(fā)展
第四節(jié) 金融危機及其防范
參考文獻
(二)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
馬克思對于貨幣理論的系統研究開始于19世紀40年代,并且在貨幣理論史上第一次對貨幣問題作了系統的理論闡明,揭開了“貨幣之謎”。
1.貨幣產生的基礎
按照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貨幣是在商品交換發(fā)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自發(fā)產生的,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馬克思的貨幣起源說科學地闡明了貨幣產生的客觀必然性。他從商品及其價值二重性與貨幣產生的聯系出發(fā),論證了貨幣是價值形態(tài)和商品生產、交換發(fā)展的必然產物。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的必然產物,是為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自從有了商品交換就有了貨幣的萌芽,貨幣產生的基礎也就是商品產生的前提。
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在什么條件下勞動產品才能為交換而生產呢?應有兩個前提條件:
(1)社會分工。該條件下人們的勞動產品都不一樣,所以需要交換。
(2)私有制。該條件下勞動產品歸勞動者個人所有,才可能用于交換。
這也是貨幣產生的兩個基礎。
2.價值形式的發(fā)展與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產生與發(fā)展和商品交換是分不開的。商品交換的基礎是價值的等價交換,但價值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種商品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通過交換價值找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外衣,這就是價值形式問題。價值形式的發(fā)展過程就是貨幣產生的過程。
(1)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原始社會末期,還沒有專門的商品生產,只是偶然有了剩余產品而進行交換,因此,交換發(fā)生得非常少,帶有偶然的性質。那時的交換可以寫成“A-B”,表示產品A很偶然地和商品B發(fā)生了一次交換。產品A的價值只是偶然地通過商品B表現出來,所以稱為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