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研究文選·史學理論卷匯集了歷年來《史學史研究》中所發(fā)表的諸多歷史學者的論文,例如:白壽彝、劉大年、劉家和、侯外廬、楊翼驤、王晴佳等,保留了中國近代史學理論發(fā)展的原貌。這些歷史學者多是當時中國史研究領域的名家,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歷史研究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在這些理論探討中,他們總結(jié)古往今來歷史學家的經(jīng)驗和教訓,也將之與西方的理論成果相比較,對推動史學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全部7卷書中,史學理論卷是*總結(jié)性和學術性的。
史學理論卷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編選的《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種,叢書還包括《人物志》(上下卷)、《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外國史學》和《中國古代史學》(上、下卷),共7卷,展示了五十五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理論探索歷程。匯集了白壽彝、楊向奎、翦伯贊、史念海、侯外廬、任繼愈、李學勤等史學大家的名篇,是一部重要的史學入門必讀圖書。
與其他卷相比,史學理論卷側(cè)重于理論探討和總結(jié),其闡述歷史觀點的方式可能會有點枯燥,但對于有志研究中國史學或者對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有效率的捷徑。
序
今年是《史學史研究》創(chuàng)辦五十五周年。五十五年來,《史學史研究》在培養(yǎng)青年史學研究人才,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論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對推動中國史學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史學史研究》創(chuàng)刊于1961 年。初名《中國史學史參考資料》《中國史學史資料》,不定期出刊,1964 年7 月?,共出九期。1979 年復刊,更名為《史學史資料》。1981 年再次更名為《史學史研究》,由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楚圖南先生題寫刊名,季刊,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妒穼W史研究》首任主編為白壽彝先生(19812000),主要編輯人員有朱仲玉先生、瞿林東教授、吳懷祺教授、陳其泰教授和許殿才教授等;第二任主編為鄭師渠教授(20012009),主要編輯人員有吳懷祺教授、許殿才教授、易寧教授和汪高鑫教授(2007 年起擔任編輯部主任)等;第三任主編為楊共樂教授(2010 至今),副主編為李帆教授和易寧教授,編輯部主任為汪高鑫教授,主要編輯人員還有許殿才教授、向燕南教授和周文玖教授等,F(xiàn)主辦單位為北京師范大學,承辦單位為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fā)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nèi)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镩_辟的欄目非常豐富,主要有:專論、中外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編纂學、人物志、方志學、史林偶拾、書刊春秋和讀書會等。近年來,欄目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增加了歷史理論專欄,更加重視對理論問題的探討;將中國史學發(fā)展史細化為中國古代史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和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學三個欄目,不但使中國史學發(fā)展史的階段性更為清晰,內(nèi)容更加豐富,而且促進了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揭示了中國史學史的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特點;在外國史學欄目中,重視引介西方學人的學術研究與學術觀點,重視對中西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比較研究;通過學術信息欄目,及時報道海內(nèi)外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學術會議與研究動態(tài);等等。本刊不但一貫重視刊發(fā)國內(nèi)外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專家的學術成果,發(fā)揮學科研究的引領作用,而且重視提攜后學,中青年學者論文刊用比例較高。
長期以來,本刊一直堅持正確的理論方向,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指導史學研究。盡管政治氣候經(jīng)常變化,卻能保持不受政治風浪的影響,不迎合時尚,不追趕潮流,不搞實用主義。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者不只是說明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所以一直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關注社會,關注現(xiàn)實,積極開展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引領學術發(fā)展方向。一貫講究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重視學術求真,追求刊文的原創(chuàng)性,反對言之無物。提倡嚴謹扎實的治學精神,對于作者來稿,要求既要有正確的、獨到的理論觀點,又要充分地占有史料,強調(diào)理論與資料的結(jié)合,也就是要言必有物。
本刊關注理論熱點與學術前沿問題,及時反映理論動態(tài)。通過專論歷史理論等欄目,發(fā)表了大量反映理論前沿動態(tài)的文章,起到了引領學術理論研究方向的積極作用。近年來,本刊探討的理論問題主要有:史學在教育工作中的重大意義、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歷史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和史學的社會作用、歷史的二重性、歷史上統(tǒng)一規(guī)模和統(tǒng)一意識、歷史教育、地理條件與歷史進程、史學工作者的歷史責任、唯物史觀、歷史規(guī)律、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人類精神的覺醒、歷史觀念、文化反思、史學的求真與致用、歷史文化認同傳統(tǒng)以及史學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等。這些理論問題的探討,其時代性非常鮮明,密切了史學與社會的關系,同時加深了人們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認識。
本刊在歷任主編、主要編輯人員和史學所、歷史學院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經(jīng)成為在國內(nèi)有較大影響、在海外也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術期刊。在國內(nèi),本刊通過刊發(fā)大量高質(zhì)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jīng)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fā)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同時,本刊重視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政治影響。本刊1999 年第3 期刊發(fā)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寫給北京師范大學白壽彝教授的賀信,祝賀其主編的《中國通史》全部出版,這是教育界、史學界的一件大事,江總書記關于史學工作重要性的重要論述,是對史學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對促進史學研究的繁榮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海外,本刊發(fā)行到美、俄、英、法、德、意、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十五個國家和地區(qū),不但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有了相當高的知名度,而且對當?shù)貙W者了解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研究狀況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2015 年,本刊在中國國際圖書貿(mào)易集團有限公司對國外代理中國出版的九千多種期刊中排名前五十位,被該公司評選為2015 年度中文報刊海外發(fā)行最受海外機構歡迎期刊。
1992 年,本刊在全國首次中文核心期刊測定中入選為歷史類中文核心期刊,此后每評選皆得入選,現(xiàn)為全國中文(歷史類)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期刊源刊物、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與引文數(shù)據(jù)庫(CHSPCD)期刊源刊物、美國《歷史文摘》(Historical
Abstracts)和《美國:歷史和生活》(America:
History and Life)摘要與索引的來源期刊,并進入期刊方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認定的雙效期刊。
在此刊物創(chuàng)辦五十五周年紀念之際,我們在認真研讀《史學史研究》全部刊文的基礎上,分類選輯,精心出版《〈史學史研究〉文選》,內(nèi)容包括《史學理論》、《中國古代史學》(上、下)、《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外國史學》和《人物志》(上、下),共七卷,旨在展示五十五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主要成果,反映五十五年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理論探索歷程。我們對我們的前輩和作者深懷敬意,我們對我們的刊物充滿信心。我們將以更大的熱忱把《史學史研究》辦好,辦出水平,辦出影響。
楊共樂
2016 年9 月25 日
目錄
白壽彝
001 談史學遺產(chǎn)答客問
白壽彝
12 說疏通知遠
劉大年
027 面向新世紀,漫談歷史規(guī)律問題
劉家和
038 論通史
瞿林東
051 關于地理條件與中國歷史進程的幾個問題
陳其泰
071 19 世紀中國學者關于歷史演進的理論
白壽彝
090 說六通
劉家和
097 從三代反思看歷史意識的覺醒
吳懷祺
106 《周易》的意象思維與歷史解喻
晁福林
123 改鑄歷史:先秦時期以史為鑒觀念的形成
喬治忠
134 中國史學起源問題新論
蔣重躍
148 從變與?聪惹厝寮覛v史理性的覺醒
侯外廬
152 論劉知幾的學術思想
楊翼驤
167 劉知幾與《史通》
施 丁
199 章學誠的史學思想
許殿才
214 古代史學的求真與致用傳統(tǒng)
汪高鑫
221 經(jīng)史尊卑論三題
向燕南
237 關于柳詒徵《國史要義》
周文玖
252 20 世紀史家論歷史文學
張 越
267 淺論五朵金花的理論成就和學術意義
張廣智
274 古代西方歷史理論三題
劉林海
283 教會史之父尤西比烏的歷史思想初探
王晴佳
294 歷史進化思想在西方的形成和演變
喬治 G. 伊格爾斯 王晴佳
306 歷史和史學的全球化:特征與挑戰(zhàn)
艾都拉多 · 托塔奧羅
324 普遍史 / 世界史: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
耿淡如
336 什么是史學史
于 沛
344 西方史學史研究中的問題和方法
張耕華
351 略論歷史歸納中的幾個問題
易 寧
364 關于西方古代史學實質(zhì)主義的思考
戴維 · 包丘(David Boucher)
381 柯靈烏《歷史的原理》一書的重要意義
喬治 · 伊格斯(George Iggers)
407 介于學術與詩歌之間的歷史編纂
海登 · 懷特(Hayden White)
419 敬復伊格斯教授
楊共樂
427 后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史學
周建漳
436 語言轉(zhuǎn)向的歷史哲學表現(xiàn)和價值
彭 剛
445 歷史記憶與歷史書寫
左玉河
467 歷史記憶、歷史敘述與口述歷史的真實性
董立河
490 后后現(xiàn)代史學理論:一種可能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