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空間經濟生成的動力機制、生成路徑以及結構。在系統(tǒng)梳理空間經濟各主要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復雜性系統(tǒng)理論構造空間經濟生成的動力模型,并通過這些模型揭示空間經濟生成的路徑及其結構。同時運用這些理論系統(tǒng)解釋了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以及知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歷史過程;運用這些理論和歷史經驗,系統(tǒng)解析了我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城鎮(zhèn)化、自貿區(qū)以及虛擬經濟等相關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空間經濟理論流派復雜,涉及多學科領域的問題,《空間經濟生成動力機制及結構研究》重點關注的是空間經濟生成動力機制(集聚與擴散)、路徑(按照優(yōu)勢資源稟賦發(fā)展)以及其生成結構(鏈式結構、中心—外圍以及分形結構);考察了空間經濟理論發(fā)展的不同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的部分理論問題、由集聚與擴散機制推動空間經濟生成內在機制、空間經濟歷史事實的演化以及中國的空間經濟存在的問題。在系統(tǒng)梳理空間經濟各主要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復雜性系統(tǒng)理論構造空間經濟生成的動力模型,并通過這些模型揭示空間經濟生成的路徑及其結構。
中國經濟哲學博士文庫(第二輯)序言 / 1
導論 空間經濟:理論與現實的雙重呼喚 / 1
第一節(jié) 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 1
第二節(jié) 國內外文獻綜述 / 4
第三節(jié) 核心概念的辨析與界定 / 15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 / 20
第五節(jié) 創(chuàng)新與不足 / 21
第一章 西方空間經濟動力思想的演化 / 26
第一節(jié) 早期區(qū)位理論中的生成動力機制 / 27
第二節(jié) 異質性空間思路理論 / 44
第三節(jié) 模型化的空間經濟動力機制 / 54
第二章 馬克思的空間經濟生成機制 / 66
第一節(jié) 資本空間集聚演化邏輯:從協(xié)作、分工到大工業(yè) / 66
第二節(jié) 租費替代:空間經濟生成的內在動力機制 / 78
第三節(jié) 資本的空間化危機與內在悖論 / 95
第四節(jié) 馬克思空間經濟思想與空間經濟學異同 / 104
第三章 集聚與擴散的動力機制 / 119
第一節(jié) 空間經濟動力多種要素來源與復雜性理論 / 120
第二節(jié) 空間集聚動力的系統(tǒng)構建和特征 / 127
第三節(jié) 實證分析:資本集聚的黑洞性與泡沫化生成 / 156
第四章 空間集聚的結構和特征 / 170
第一節(jié) 鏈式結構 / 172
第二節(jié) 中心—外圍結構 / 181
第三節(jié) 分形結構 / 191
第五章 空間經濟生成的邏輯與歷史 / 199
第一節(jié) 農業(yè)集聚與擴散:傳統(tǒng)社會的生成及瓦解 / 200
第二節(jié) 工業(yè)集聚與擴散:工業(yè)社會生成與工業(yè)城 / 211
第三節(jié) 第三產業(yè)的集聚與擴散:后工業(yè)社會生成與大都市 / 220
第六章 中國空間經濟的問題與政策建議 / 231
第一節(jié) 我國區(qū)域不均衡的發(fā)展結構生成機制及建議 / 231
第二節(jié) 產業(yè)集群及產業(yè)升級 / 238
第三節(jié) 中國城鎮(zhèn)化的動力、路徑及結構 / 243
第四節(jié) 金融深化過程中的虛擬經濟空間生成邏輯 / 252
第五節(jié) 空間經濟生產機制與自貿區(qū)建設的建議 / 258
結語 空間經濟的研究空間將越來越寬闊 / 266
參考文獻 / 270
后記 / 289
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占主導的社會,市場本身即是空間經濟體系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空間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學者韋森的觀點,“只要給定充分的自由競爭和市場秩序的自然成長空間,市場誠信體制也會隨著交易的擴大而慢慢產生出來”[1]?臻g經濟最重要的命題是促進經濟要素在空間上更加有效、自由地流動,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和推動社會公正。
著名空間經濟理論研究學者梁琦認為,空間經濟學是當下經濟學界最令人激動的領域之一,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fā)表了一篇著名文章,將“壟斷競爭”理論深化,并觸發(fā)了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革命,這場革命有四波:第一波是產業(yè)組織理論,第二波是新貿易理論,第三波是新增長理論,第四波則是空間經濟理論。[2]
自“二戰(zhàn)”以來,按照克魯格曼的說法,將空間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努力,有兩次都夭折了。第一次是以艾薩德為首的區(qū)域經濟學試圖將空間引入經濟學領域,但最終未能如愿,失敗的原因在于,艾薩德將廠商看成是在權衡運輸成本與生產成本,這一點完全正確,然而將區(qū)位納入主流經濟中競爭的一般均衡模型中的另一個選擇變量,要是這樣做必須考慮“收益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因此,在克魯格曼看來,艾薩德的計劃注定要失敗。[3]第二次將空間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努力也失敗了,即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曾風光無限的“新城市經濟學”,其基本模型是在一個單一中心城市中,人們不得不去一個外生給定的中心商業(yè)區(qū),這個模型的問題是同時決定中心商業(yè)區(qū)周圍的土地使用情況和地租,簡稱一定均衡條件下的出價競租曲線,它是與中心的距離函數。按照克魯格曼的說法,新城市經濟學的缺陷在于,不能解釋多中心的城市,更重要的是這些互相競爭的中心位于何處,這些是他們竭力避免回答的問題,失敗關鍵點在于沒有收益遞增相關聯(lián)。[4]克魯格曼認為,真正成功地將空間納入主流經濟學之中的努力,是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壟斷競爭模型,該模型成功地解決了不完全競爭的問題,但他并不認為這是解決空間問題的唯一方法,或者它甚至不是一個完全令人滿意的模型。[5]
空間經濟生成動力機制及結構研究
第一章西方空間經濟動力思想的演化
克魯格曼從新古典經濟學視閾看待空間經濟理論,創(chuàng)建了他的新空間經濟學體系。但是,克魯格曼認為區(qū)域經濟學以及新城市經濟學將空間納入經濟學領域,因為缺乏某些模型而失敗,并不完全符合事實。當代區(qū)位理論、城市經濟學以及區(qū)域經濟學、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等,雖然其理論出發(fā)點可能并不相同,但對于現實的某些經濟現象,仍具有相當強大的解釋力與指導力。例如,區(qū)域經濟學仍能為很多區(qū)域振興規(guī)劃提供有意義的政策建議,哈維的“時空壓縮”以及資本空間化理論能夠很好地診斷當下西方國家所發(fā)生的經濟危機的內在機理,等等,基于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之上的空間經濟學本身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局限于空間經濟學的視野之內看待空間經濟生成的機制問題,有必要對空間經濟理論思想作一個概要式的回顧與評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