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武漢南湖藥用植物圖鑒》針對武漢南湖之濱的藥用植物進行普查,編寫成冊。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簡要介紹藥用植物野外實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實習的前期準備;植物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方法;植物種類識別與鑒定技巧以及野外實習中需采取的安全措施及保障。第二部分收載武漢南湖周邊高等植物284種,簡明介紹植物的名稱(包括中文名、拉丁名)、隸屬的科屬、形態(tài)與分布、藥用價值(個別植物未列出),并附有彩色圖片。本書中所包含的284種高等植物,隸屬于224屬,95科;優(yōu)勢科為菊科(23屬26種)、薔薇科(14屬23種)、豆科(13屬17種)、百合科(9屬9種)、木犀科(5屬8種)等。
《武漢南湖藥用植物圖鑒》可作為植物知識及其藥用價值的科普書籍,也可供普通高等院校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學生用書。此外,本書可為華中地區(qū)有意進行植物普查的單位提供參考。
適讀人群:《武漢南湖藥用植物圖鑒》可作為植物知識及其藥用價值的科普書籍,也可供普通高等院校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學生用書。此外,本書可為華中地區(qū)有意進行植物普查的單位提供參考。
《武漢南湖藥用植物圖鑒》所列各種植物的高清晰的特征性圖片,均為編者在南湖周邊拍攝,且根據(jù)植物在各個生長季節(jié)外形差異捕捉其形態(tài)特征,并輔以簡潔的語言給非專業(yè)人士科普了植物知識及其藥用價值;為那些對植物感興趣的朋友提供了簡單、直接的獲取信息的平臺,方便其及時查找身邊植物的相關信息;更具針對性地滿足普通高等院校校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同學們對植物的認識需求,使其掌握植物基本科屬特征以進行簡單鑒定,從而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藥用植物學》的教學效果。此外,本書可為華中地區(qū)有意進行植物普查的單位提供參考。
武漢南湖地處我國華中地區(qū),位于武昌西南部,是武漢市僅次于東湖的第二大湖,北臨東湖、沙湖,南臨湯遜湖、黃家湖,水域面積763.96公頃。南湖之濱植物種類豐富,且周邊有中南民族大學、華中農業(yè)大學、湖北工業(yè)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所大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植物人文景觀。
中南民族大學等多個學校均已開設多個植物學相關專業(yè),有著掌握植物學知識的強烈需求。長期以來,學校通常采用課堂教學和野外實習相結合的方法教授《藥用植物學》等課程。限于藥用植物野外實習地點、時間、環(huán)境及人身安全的要求,南湖之濱植物的認知探索與室外實訓,既滿足相關學科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要求,又能激發(fā)學生對身邊植物的認知欲,提高學習興趣,使其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辨認身邊常見植物,掌握鑒定植物的基本方法,這將為相關學院的學生假期野外實習奠定基礎,使假期的野外實習發(fā)揮更大的效用。
本書的特點歸納如下。
。1)本書針對南湖之濱的藥用植物進行普查,編寫成冊,更具針對性地滿足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和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的同學們對周圍植物的認識需求,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而提高《藥用植物學》等課程的教學效果。
。2)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教學簡要介紹藥用植物野外實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實習的前期準備;植物標本的采集與制作方法;植物種類識別與鑒定技巧以及野外實習中需采取的安全措施及保障。第二部分收載南湖周邊高等植物284種,簡明介紹植物的名稱(包括中文名、拉丁名)、隸屬的科屬、形態(tài)與分布、藥用價值(個別植物未列出),并附有彩色圖片。
。3)本書所包含的高等植物共284種,隸屬于224屬,95科;優(yōu)勢科為菊科(23屬26種)、薔薇科(14屬23種)、豆科(13屬17種)、百合科(9屬9種)、木犀科(5屬8種)等。
。4)目錄編排中植物順序按照其所屬科屬的拼音首字母次序排列;植物分類參照恩格勒系統(tǒng)。
(5)書中對每個物種的形態(tài)與分布、藥用價值的描述,以《中國植物志》為主,以《中國植物圖像庫》為輔。
。6)所有圖片均為編者在武漢南湖周邊拍攝,且根據(jù)植物在各個生長季節(jié)外形差異捕捉其形態(tài)特征。
本書同時用最簡潔的語言給非專業(yè)人士科普了植物知識及其藥用價值;為那些對植物感興趣的同學提供了簡單、直接獲取信息的平臺,方便其及時查找身邊植物的相關信息,并掌握植物基本科屬特征以進行簡單的鑒定。此外,本書也可為華中地區(qū)有意進行植物普查的單位提供參考。
衷心感謝國家級民族藥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中南民大校園植物電子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及代表性植物藥的色譜鑒定”給予的經費支持,感謝萬定榮老師對該項目的大力支持及所給予的專業(yè)指導,感謝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徐文斌老師對本書收錄的所有植物進行審核與校對。同時,全體編寫人員傾注極大的熱情,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投入工作,謹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雖然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力求全面、完整地展現(xiàn)南湖之濱植物的形貌及其特征,但由于水平、時間和精力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殷切希望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5月
作者簡介
楊新洲,中南民族大學,系主任,男,1977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1999-2002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藥學院獲醫(yī)學碩士學位;2002-2005年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并獲得博士學位;2005-2007年在上海藥物所留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員;2007年9月-2009年1月在瑞士巴塞爾大學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Eskitis研究所任研究科學家;2010底至今在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11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三層次,2012年入選湖北省“楚天學者”人才計劃,2014年入選第7批武漢市東湖高新3551人才計劃。目前是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Phytochemistry、Planta Medica、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Phytomedicine、Helvitica Chimica Acta、Natural Product Research等國際專業(yè)刊物的審稿人。研究方向是天然產物化學,主要從事天然來源(中草藥、民族藥、細菌、真菌)的先導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研究內容包括天然產物的提取分離和結構鑒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化合物的結構優(yōu)化和合成及中藥民族藥新藥的研究與開發(fā)。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于GLUT4和SGLT2雙靶點的槐屬藥用植物抗糖尿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81573561),已完成國家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目前已在國內外專業(y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論文80余篇,SCI收錄50余篇,申報6項中外專利。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科研分會常務理事、土家醫(yī)藥學分會理事中國民族醫(yī)藥學會土家醫(yī)藥學分會理事,武漢市第十二屆中藥及天然藥物專業(yè)委員會委員。2014年獲國家民族醫(yī)藥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