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二年(1757),王方岳奉旨繪制,乾隆皇帝撰文并書。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段,卷首序文簡述在萬壽山修建五百羅漢堂的始末,陳述所塑五百羅漢像的特點。卷中以只樹園、獅子窟、須夜摩洞、阿伽橋、阿樓那崖、摩偷地、摩訶窩、徒多橋、彌樓、砥柱、兜率陀、功德弛、香巖、信度橋、梅檀林、須彌頂、善觀城、金田、陀羅峰、雞園、耆閣崛、舍利塔、鹿苑、室羅筏雷音殿、蜂臺、昆訶羅橋、露山等諸境界圣地為名,將體貌、動作和神態(tài)備異的五百羅漢置于其中,或獨立于畫面之上,或成群結(jié)隊出現(xiàn)在畫面之中。刻畫細(xì)膩,栩栩如生。對山水樹石等自然景觀的描繪也極為動人,實現(xiàn)人與物、與景自然巧妙的結(jié)合!度f壽山五百羅漢堂記》每段都有乾隆的御筆題贊,前圖后文,文解圖意,珠聯(lián)璧臺,是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
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在清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年間在遺址上修建了清華軒。這卷濃淡兩墨色的套拓本,不僅是考證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內(nèi)五百羅漢塑的重要文獻(xiàn),也為研究五百羅漢這一傳統(tǒng)佛教文化提供了寶貴了文獻(xiàn)資料,F(xiàn)藏國家圖書館。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高宗弘歷撰文并書,王方岳奉旨繪圖,拓本為濃淡兩墨色套拓!度f壽山五百羅漢堂記》,全文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段,前圖后文。卷首序文一段簡述乾隆皇帝在萬壽山修建五百羅漢堂的始末,并陳述所塑五百羅漢像的特點并非成排列隊,而是“斯乃置山林溪問,宮殿其中,俾步以入者先后左右與袈裟缽錫之侶相周旋,若夫行佳坐臥不拘羿律,又非盡跏跌之死灰槁木已也。于諸境界各取梵經(jīng)所載以標(biāo)其名,而五百人者不復(fù)一,安名立字,可為不即不離,如是而已”。
王方岳,江蘇無錫人。清乾隆時為宮廷畫師,善畫人物、山水,繪《鹵簿圖》《國朝畫錄》有載。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在清咸半十年(1860年)康申之亂時被英法聯(lián)軍所焚,清光緒時慈禧在遺址上建了一座庭院,名日“清華軒”。故這一珍藏的拓本手卷是考證萬壽山五百羅漢堂內(nèi)五百羅漢塑的重要文獻(xiàn),有極其寶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