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哲學的主干領域和視角,對信息文明進行了多維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該研究智力背景,分析了“信息文明”的語義內涵并加以了獨特的界定(信息文明是文明世界的信息化和信息世界的文明化),由此區(qū)分出兩種信息文明及其不可分割的實踐關系。在此基礎上從本體論、社會哲學、價值哲學、道德哲學和實踐哲學的維度展開對信息文明的具體探索,其中包括對信息文明形成的客觀邏輯和歷史進程加以了統(tǒng)一性的分析,將其視為一個新的社會有機體,從其中所發(fā)生的“基因變異”(信息技術革命)到各相關要素(社會存在諸方面)隨之發(fā)生的協(xié)同生長加以了全面刻畫,展現了當代信息文明所實現的價值觀轉型(信息大于物質、共享重于占有、差異優(yōu)于齊一),從倡導信息行為的文明化即信息倫理的角度引申出建設第二種信息文明的重要性,通過深入探索各種網絡失范或“信息倫理危機”的根源和信息德育的有效路徑,提出推進文明信息行為的形成和普及以及促進兩種信息文明建設的協(xié)調發(fā)展的構想與倡導;*后從實踐哲學的視角對信息文明建設的中國道路進行了反思,挖掘了“跨越發(fā)展”“兩化融合”“由大到強”中所蘊含的實踐哲學之道。 全書約30萬字,共七章。
肖峰,博士,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和完成過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包括重大項目“基于信息技術哲學的當代認識論研究”,重點項目“信息文明的哲學研究”,一般項目“信息技術哲學研究”和“科技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人文向度——中國的現狀與建言”等)和多項省部級項目;獲得過多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在人民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出版學術專著18部(獨著);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270余篇,其中的代表性著作作有:《技術發(fā)展的社會形成》(人民出版社,2002年,獲2004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哲學視域中的技術》(人民出版社,2007年),《信息主義:從社會觀到世界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獲2013年 “教育部第六屆高校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信息主義及其哲學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獲2015年“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代表性論文有:“論作為一種理論范式的信息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獲2009年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二等獎),“作為哲學范疇的延展實踐”(《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2期),“重勘信息的哲學含義”(《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虛擬實在的本體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論技術的社會形成”(《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目前還擔任國內多所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兼職教授,兼任多家知名期刊的編委和審稿人。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