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一書搜集、發(fā)掘了海內外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的郵票、極限片、郵資封及相關文物圖片等資料,把郵票融入海絲歷史敘事之中,以飽含歷史情懷的敘述,揭示海上絲路深刻的人文內涵,以豐富多彩的郵票視覺語言,再現(xiàn)海上絲路的千年風貌,呈現(xiàn)東西方商貿和文化交流的盛況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世界影響力,傳遞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傳統(tǒng)和美好愿景。
前言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同古代東西方各文明之間的商貿交往與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中外物質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中,絲綢之路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絲綢之路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海上絲綢之路以廣州、泉州等沿海港口為起點,東連朝鮮、日本,南經中南半島和東南亞諸國,穿過印度洋,抵達西亞和非洲。
中國絲綢自古迄今聞名海外,在歷史上也長期是中外貿易中的重要物品,以絲綢或絲綢之路作為中外交通的象征,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可。雖然絲路有海、陸兩道的概念直至1903年才由法國學者沙畹提出,但這條海上大通道早已存在并服務于中外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長達2000多年。實際上,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海外各國互通使節(jié)、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中國古籍當中也早有記載,只是并未被冠以海上絲路的美稱,后人或稱之為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白銀之路,反映了古代東西海路交往的發(fā)展變化,揭示了這條海路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內涵。
先秦時代,中國沿海地區(qū)已經利用舟楫互通往來。秦代,徐福在秦始皇支持下組建了遠洋船隊入海求仙,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遠洋船隊了。至兩漢三國,海外交往的發(fā)展促進了航海技術的迅速進步,其標志是風帆的改進、天文導航的發(fā)展等。由此,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可追溯到周秦,至隋唐時興起,到宋元已經空前繁盛,明初鄭和下西洋是航海鼎盛時代的空前壯舉。
1405年,鄭和船隊第一次遠航,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早87年,比麥哲倫環(huán)游世界早114年,因此,鄭和下西洋是標志著中國古代航海事業(yè)進入頂峰階段的重大事件。鄭和船隊所使用的天文導航術(也稱過洋牽星術),更是遠洋航海史的歷史性突破;《鄭和航海圖》則成為15世紀上半葉世界上最實用的航海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的交流是雙向的。在海絲的另一端,隨著聯(lián)絡歐亞非三大陸的航海網絡日益完善,阿拉伯人、波斯人、歐洲人越來越多地來到東方,交易貨物,交流文化。如明末意大利傳教士來到中國,使中國人了解了基督教文化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其中意大利人利瑪竇入華,就把西洋的天文儀器、自鳴鐘、地圖、光學眼鏡和圖書資料等介紹到了中國。
19世紀中葉以來,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qū)的人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大規(guī)模移民東南亞等地。他們從僑居地寄回家鄉(xiāng)的僑批,也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見證。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勤勞勇敢的人們共同探索出的貿易與人文交流通路。而今,新的時代,新的挑戰(zhàn),新的機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我們描繪宏偉的藍圖!絲綢之路的精神將薪火相傳,煥發(fā)新的生機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亞歐非各國聯(lián)系更加緊密,推進人類進步,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
福建省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是福建省政協(xié)下的專門委員會。 福建省集郵協(xié)會:成立于1982年11月30日。協(xié)會下設學術委員會、郵展工作委員會、青少年集郵工作委員會。主編宋曉文:1960年2月生,福建閩侯人。系中華全國集郵聯(lián)合會理事、福建省郵協(xié)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集郵報》專欄作者等。
目錄
前言
壹槳聲一片出江河
1.水上交通工具的演變
2.江河入海:早期的航海嘗試
貳商路新途通四海
1.陸海絲路:連接歐亞的通途
2.絲綢:東方絢麗的朝霞
3.香料:海外迷人的味道
叁漲海聲中萬國商
1.中外交往的高潮和沿海大港
2.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泉州
3.中國潮:一路向西的瓷與茶
肆西去東來相與行
1.鑒真弘法:中華文明傳東瀛
2.馬可·波羅與伊本·白圖泰
3.媽祖:守護大海的女神
伍云帆萬里照重洋
1.鄭和七下西洋
2.鄭和時代的航海技術
3.隨同鄭和來華的使者
陸流光溢彩中國風
1.中國風尚:明清貿易中的外銷瓷
2.越洋遺珍:外銷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柒家書一紙抵萬金
1.僑批與下南洋
2.僑批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捌碧波萬邦覽風情
1.南中國海岸濤聲依舊
2.穿越馬六甲后的海上旅程
玖再創(chuàng)新路譜華章
1.一帶一路倡議
2.多邊合作
3.造福八方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