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對于社會進步、學科建設和學術規(guī)范均有重要作用。
當前,國際關系研究呈現兩種方法分野:人文主義和實證主義。人文主義強調研究主體的作用,肯定人的價值,有助于培育研究者的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和獨立性。實證主義強調論證的嚴密性、可重復性、可檢驗性,體現研究人員的“求真”與“平等”精神。
本書主要目的在于系統(tǒng)闡述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內涵、程序以及理論假設檢驗的具體技術,從而為國際關系研究者提供方法指導。本書主要內容包含兩個部分:(1)國際關系實證研究方法概述,包括實證研究的內涵和程序、提出假設、概念操作化、變量測量、實證檢驗;(2)國際關系實證研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術,主要包括變量控制、相關關系測量、統(tǒng)計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從形式上看,盡管這些具體方法與技術之間差異很大,但本質上都是來自于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目的是通過排除虛假變量,尋找國際政治現象背后的規(guī)律和原因。
第一章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層次與類型
英語中的methodology(中文譯為方法論)一詞由method和ology構成。ology意源于logos,在哲學中通常有“理性的原則”“話語的睿智”“世界秩序的基石”之意。因此,方法論的含義應當是探討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原則、程序、規(guī)則等問題,涉及按邏輯擬定的研究計劃、程序對知識進行探求的理論,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方法論與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具體研究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計劃、程序的指導下具體實施、操作、收集資料、調查、統(tǒng)計、檢驗等主體內容。本章主要從宏觀層面闡述研究方法的層次、劃分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的類型,詳細探討實證研究方法與其他研究方法(如詮釋學方法)之間的差異。
第一節(jié)國際關系研究方法的層次
提到研究方法,人們最先想到的就是統(tǒng)計回歸、比較案例分析、個案分析等具體的研究模式。事實上,這是對方法的一種誤解。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一樣,根據其概括和抽象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哲學方法論,指不具體涉及國際關系學科,但對其研究方法起指導作用,涉及更多的是一些方法的原則,主要包括實證主義、詮釋學以及批判論三種。國際關系學界討論較多的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之爭,主要是在實證主義與詮釋學之間展開,爭論雙方對研究對象——國際政治現象——這一本體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不同的研究傾向。第二個層次是研究方式,是貫穿于國際關系研究過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與步驟。第三個層次是比較微觀意義上的方法,或者說是具體的研究技術,也最接近于我們平常所理解的方法,如問卷調查法、內容分析法、計量分析法、案例比較法、統(tǒng)計分析等等。研究方法的三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哲學方法論決定了研究方式的選擇,而研究方式往往又規(guī)定了一套與之相匹配的具體研究技術。
一、 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
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主要是從哲學高度探討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原則、規(guī)則、程序等問題。它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和哲學指導。研究者由于對國際關系研究的假定及研究對象的看法相異,從而產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觀。舉例來說,為什么要進行國際關系研究?如果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為了發(fā)現國際政治的規(guī)律、利用規(guī)律、做出預測,那么該研究者基本上具有實證主義傾向。如果研究目的是為了改造這個世界,那么研究者就具有了批判論的傾向。
國際關系研究方法論的差異就體現在對這些“本體”問題的不同回答上。這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① 進行國際關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 國際社會是否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
③ 國際關系研究者能否像自然科學那樣客觀地認識國際政治現象、挖掘國際政治規(guī)律?
④ 有哪些因素構成了研究者對國際關系現實的解釋或理論?
⑤ 應當采取何種方法來研究國際政治現象和規(guī)律?
⑥ 研究者的主觀因素,如價值觀、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甚至人生經歷等對國際關系研究有何影響?
對上述六個問題的不同回答體現了研究方法論的差異,本質上表達了研究者對國際關系研究對象本體以及研究目的不同認識。在國際關系研究中遵循什么樣的方法論,這是由實踐和研究者的學術背景決定的。如果研究者從事過理工科的訓練,他更多強調要以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國際政治現象,那么實證方法論是最好的選擇;如果研究者具有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和研究的背景,批判的方法可能是首選。同時,方法論的選擇還與研究的具體議題有關聯。有些國際關系現象——如戰(zhàn)爭、雙邊貿易——適用于用統(tǒng)計的數量化方法進行分析;而有些國際政治議題,如國際關系規(guī)范的形成與變化,只能用歷史、詮釋等質性的方法加以研究。因此,在做具體研究時,研究者要根據研究課題的性質以及自身知識儲備、經歷、方法論方面的專業(yè)特長進行合適的選擇。
二、 國際關系研究方式
國際關系研究方式是指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與步驟。研究方式主要包括研究法和研究設計兩個部分。
1. 研究法
學科不同,研究法也不同。自然科學基本采用實驗法進行研究,這是由自然科學的特性決定的。社會科學中有四種主要研究法: 統(tǒng)計調查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和案例研究。研究法表明研究的實施過程和操作方式的主要特征,它由一些具體方法所組成,但它不等同于研究過程中使用的具體技術和方法。
區(qū)分研究法的標準主要有三條: ①資料的類型;②收集資料的途徑與方法;③分析資料的手段和技術。根據上述三個標準,國際關系研究法主要分為統(tǒng)計調查研究和文獻研究兩種。
統(tǒng)計調查法的資料來源可以分為三類。①直接可獲取的數據、資料。這些數據資料集中在相應的數據庫中。一些高校和國際關系研究機構建立了相關領域的數據庫,它們涵蓋了國際沖突、國家實力、政權類型、貿易、聯盟行為、國際組織等國家間交往的主要方面。一些國際組織和政府機構也定期發(fā)布統(tǒng)計數據。例如,“世界發(fā)展指數”可以在世界銀行官方網站上獲取,國家間雙邊貿易量定期發(fā)布在WTO網站上。還有一些調查數據,如民眾的政治態(tài)度,主要由一些調查機構收集,可以從蓋洛普民意測驗等公司網站獲得。②通過查閱檔案、文本所能獲得的文獻資料、數據。這是國際關系研究者獲取數據和資料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研究者在論證觀點時,需要從檔案、歷史、文件、講話稿、文獻中搜尋相應的資料。③調查得來的文字和數據資料。這種資料通過自然狀態(tài)下直接詢問、觀察或由被調查者填寫所得來,主要是利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問卷、提綱等進行。一般來講,國際關系研究中此類資料用得比較少。
文獻研究法是利用現存的一手或二手資料,側重于從檔案、領導人講話、國家文件、回憶錄等歷史資料中發(fā)掘事實和證據。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文獻研究法是不可缺少的。確立問題、建立理論假設、論證假設、提出對策等都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文獻研究法具有兩個特點。一是它不直接與國際關系的研究對象接觸,不會造成資料“失真”。因此,它也稱為間接研究或非接觸性研究。二是文獻研究法與具體的研究方式和技術相聯系。文獻的分析技術主要有四種。①內容分析。它通過將現存的文字資料轉換為數據資料,然后運用統(tǒng)計方法來分析國際政治現象。例如,計詞法是內容分析法中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計詞法的第一步是確定與研究問題有關的關鍵詞,即記錄單位。然后統(tǒng)計這些關鍵詞在各個樣本(分析單位)中出現的頻數和百分比,最后進行比較,得出結論。舉例來說,為了調查民主和平論和貿易和平論兩種觀點在不同雜志的傾向情況,選擇雜志中關于和平原因的全部文章作為總體樣本,研究者預先確定兩組詞,一組全部與民主有關,一組全部與貿易有關。然后統(tǒng)計計算這兩組詞在每篇文章中出現的頻數,合計總數及每個詞所占的百分比。通過這種方法發(fā)現各家雜志在對待和平問題上的傾向性意見。②比較分析。它是通過比較同一問題的不同案例、歷史事件或過程來發(fā)現國際政治現象的一般規(guī)律和模式。例如,通過比較分析來尋找小國發(fā)展核武器的原因。通過案例的比較可以發(fā)現,轉移國內矛盾、經濟利益、維護核平衡并不是小國發(fā)展核武器的原因,維護國家安全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比較分析是通過對資料、文獻的比較從而獲得國際政治的一般性規(guī)律的方法,其核心在于通過至少兩個案例的比較進而發(fā)掘現象背后的原因。比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密爾提出的求同法、求異法、求同求異法和共變法,以及1970年亞當·普沃斯基(Adam Przeworski)和亨利·圖納(Henry Teune)在求同和求異法的基礎上提出的“最具相似性系統(tǒng)”和“最具差異性系統(tǒng)”的比較案例分析設計。隨著國際關系研究議題的發(fā)展,比較分析與定量研究不斷融合,產生了多因解釋的質性比較分析以及基于模糊集合的質性比較分析法(fsQCA)。③文獻詮釋。主要是通過對政策、思想、戰(zhàn)略、決策的載體——文獻、文本進行闡釋,解釋政策的來龍去脈,挖掘戰(zhàn)略的核心目標,尋找決策的詳細過程。詮釋研究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經典方法,根據詮釋學的發(fā)展歷史,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路徑。一種是把文本視為某種外在于詮釋者的東西,強調必須把詮釋者與詮釋對象分開。對文獻進行詮釋,就是理解并解釋作者賦予文本的既定意義。在國際關系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對國際政治主體正式發(fā)布的文本,諸如宣言、聲明、講話、報告的涵義進行解讀,就屬于這一層面的研究。第二種認為詮釋行為是主體對于“客觀對象”的不斷再造過程,詮釋者與詮釋對象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如此理解,文獻就不存在著自身“本來”的含義,文本的意義是由詮釋者建構出來的。④個案分析。個案研究是對客觀世界某個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進行實際描述和理論分析的方法。通過對某一個案“麻雀式的解剖”,研究者了解國際政治事件發(fā)生的過程和細節(jié),概括出這一事件的特點與特征,甚至可以依據個案構建出國際關系中層理論。
2. 研究設計
國際關系研究設計的目標是對研究程序、研究過程、具體方法加以選擇并制定詳細的方案。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四個方面。①研究主題的確定: 是進行描述性研究還是進行因果關系和因果推論的研究?②采用何種方法進行資料數據的收集。③采用何種指標對變量進行操作化測量。④使用何種方法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論證。研究設計就像施工的計劃書一樣,通過研究設計就可以了解研究者在整個研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如果說研究課題的確立,基本上就對整個研究過程提出了所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那么研究設計的任務就是建立達到目的而必須遵循的計劃,即第一步干什么,怎么干,第二步又該如何具體行動。
在有些國際關系研究中,研究設計的任務可能還包括確定抽樣方案和測量方法。例如,為了了解不同類型高校學生對聯合國改革的態(tài)度,需要從各類高校中隨機抽樣,了解學生的傾向。這就要依據統(tǒng)計學原理從研究總體中抽取出適當的樣本。到底是采用完全隨機抽樣、分層抽樣還是其他的抽樣模式,這需要根據課題的實際情況及經費預算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