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導論。不是對各現象學家思想的簡單堆砌,而是面向現象學本身,展現作為科學的現象學自身的顯現。
?以知覺意象結構時間性本質直觀等精確的現象學觀念為引導,層層深入揭示現象學的不同面向,還原人在認識實踐中的意識活動。
?敏銳的問題意識,廣闊的思想史視野。敘述接過理性精神接力棒的現象學對后現代思潮意義缺席的回應。彰顯現象學在回歸哲學的古代理解與回應現代哲學議題上的強大生命力。
本書的創(chuàng)作計劃始于1996年春季我和吉安卡洛·羅塔的一次談話。他當時作為數學和哲學客座教授在美國天主教大學講學。
羅塔常常注意到數學家和哲學家的差別。他說數學家往往是把他們前輩的作品直接吸收到自己的工作中來,而不是去評注以前的數學家的作品,盡管他們深受其影響。他們只是利用他們在讀到的作者那里發(fā)現的材料。當數學取得進展的時候,后來的數學家就把新的發(fā)現加以濃縮,然后繼續(xù)前進。很少有數學家研究過去幾百年的著作;在他們看來,與當代數學相比,這些古老的作品簡直就像孩子們干的活兒。
在哲學那里的情況卻恰好相反,經典作品常常作為注解的對象被供奉起來,而不是作為可以利用的資源。羅塔觀察到,哲學家很少追問:我們要從這里向何處發(fā)展?相反,他們告訴我們的是重要思想家的有關學說。他們傾向于評注而不是意釋(paraphrase)先前的作品。羅塔認可評注的價值,但是認為哲學家應該做得更多。除了提供講解,哲學家們還應該精簡先前的作品,直接針對問題,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前輩們已經完成的東西,并將其納入自己的研究之中。他們在進行評注的同時,還應該提煉精粹。
正是基于這種背景,羅塔對我說當時我上完了課,我們一起在天主教大學哥倫布法學院(Columbus School of Law)的自助餐廳喝咖啡你應該寫一本現象學導論。 就寫這個。不要說胡塞爾和海德格爾思考過什么,只告訴人們現象學是什么。不要花哨的題目,就叫它現象學導論好了。
這個出色的建議打動了我。已經有了很多評注胡塞爾的書籍和文章,為什么不嘗試一下效仿胡塞爾本人撰寫的那幾本導論呢?而且這樣的做法似乎是正確的,因為現象學能夠繼續(xù)對當今的哲學做出重要貢獻。它的智力資本遠遠沒有耗盡,它的哲學能量還有很大的利用空間。
現象學致力于研究人類的經驗以及事物如何在這樣的經驗中并通過這樣的經驗向我們呈現。它試圖恢復人們在柏拉圖那里看到的哲學意韻。然而,它不是像研究古董般地復原古代思想,而是要面對現代思想所提出的問題。它超越古代人和現代人,并力圖在我們當前的境遇中重新激發(fā)哲學生活。因此,我撰寫的這本書不僅僅是要向讀者講述一場特殊的哲學運動,而且是要在哲學遭到嚴重質疑或者被普遍忽視的時代,提供哲學思考的可能性。
因為這本書是一本現象學導論,我使用了在現象學傳統(tǒng)中發(fā)展出來的哲學詞匯。我用到諸如意向性明見性構造范疇直觀生活世界本質直觀等詞語。不過,我沒有評注這些詞項,好像它們都外在于我自己的思考;我使用它們。我認為它們命名了重要的現象,而我想要讓這些現象能夠為本書的讀者所了解。我在這本書里沒有追溯這些詞項和其他的詞項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在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和其他現象學家的作品當中;我直接就使用這些語詞,因為它們身上仍然存在著生命力。比如說,我按照這種方式來談論明見性,而不僅僅是講述胡塞爾關于明見性說了什么這樣做是合法的。不必非得通過表明其他人如何使用這些詞項來對它們進行說明。我們沒有必要把它們束縛在僵死的文本意義上以便從中獲益。
我把關于現象學的歷史縱覽留給本書的附錄。此刻我們只需記住埃德蒙德·胡塞爾(18591938)是現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著作《邏輯研究》可以被正當地看作現象學運動的創(chuàng)始宣言!哆壿嬔芯俊贩謨刹糠殖霭嬗1900年和1901年,所以現象學是伴隨著新世紀的曙光而誕生的。我們今天站在 20 世紀的末尾,因而可以回顧幾乎剛好100年的現象學運動的歷史。胡塞爾的學生、同事以及后來的對手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是德國現象學的另一個主要人物,F象學運動還在法國蓬勃開展,其代表人物有伊曼努爾·列維納斯(19061995)、讓保羅·薩特(19051980)、莫里斯·梅洛龐蒂(19071960)以及保羅·利科(生于1913年)。在革命前的俄國、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波蘭、英國和美國,現象學也都取得了重大發(fā)展。現象學影響了許多其他的哲學與文化運動,例如詮釋學、結構主義、文學形式主義(literary formalism)和解構。在整個 20 世紀,現象學一直都是所謂歐陸哲學與英美哲學典型的分析傳統(tǒng)相對立的主要構成部分。
現象學與顯象問題
現象學是一場意義深遠的哲學運動,因為它成功地處理了顯象問題。顯象問題自哲學開端以來就一直是人類問題的一部分。智者派通過玩弄語詞戲法來操縱顯象,柏拉圖對他們的言論做出了反駁。從那個時候開始,顯象一直都在激增,范圍極度擴大。我們彼此之間不僅用言說或者書寫的語詞來產生顯象,而且通過擴音器、電話、電影、電視以及電腦和互聯(lián)網、宣傳和廣告來產生顯象。呈現和再現的方式迅速增加,令人迷惑的問題也隨之產生:電子郵件信息與電話和書信如何區(qū)別?當我們閱讀一個網頁時,誰在對我們說話?我們今天的交流途徑如何改變了說話者、聽話者和交談?
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危險是,隨著影像和語詞的技術性膨脹,似乎一切都消解成單純的顯象。這個問題可以按照三個主題,即部分與整體多樣性中的同一性在場與缺席來系統(tǒng)地表述:在今天,沒有任何整體的片段、沒有同一性的多樣性、沒有任何持久真實在場的多重缺席似乎要把我們淹沒。我們除了拼湊起來的東西之外沒有別的,我們甚至還認為,可以把我們周圍的零星片段拼裝起來,湊成便利而愉悅卻流變不居的同一性,以此隨意地杜撰自己。我們拼湊零碎來支撐我們的頹廢。
與這種后現代的顯象理解相反,在其經典形式上的現象學堅持認為,只有在相稱的整體背景上,部分才能夠被理解;顯象的多樣性懷有同一性;除非與那些能夠通過缺席而達到的在場相互映襯,否則的話,缺席便是毫無意義的,F象學堅持認為,同一性和可理解性是可以在事物中得到的,而且,我們自己就被界定成這樣的同一性和可理解性的被給予者。我們可以明見事物的存在方式;在這樣做的時候,我們揭示了對象,但是也揭示了我們自己,恰恰就是作為顯露的接受者(dative),作為事物向其顯現的接受者。我們不僅能夠思考在經驗中被給予我們的事物;我們還能夠在思考它們的時候理解我們自己,F象學正是這種理解:現象學就是理性在可理解的對象面前的自我發(fā)現。本書的分析都是作為這樣的澄清而被呈現給讀者的,即澄清讓事物顯現以及成為事物的顯象的接受者,這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許多哲學家都聲稱,我們必須學會過一種沒有真理與理性的生活,但是本書則力圖表明,如果我們要過人的生活,就必須而且能夠履行責任和成真(truthfulness)。
羅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祖籍波蘭,在比利時盧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天主教大學哲學教授。他是英美世界的著名現象學家!端固垢U軐W百科全書》的現象學和胡塞爾條目列舉了他的著作:《現象學導論》(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 年)、《胡塞爾構造觀念的形成》(海牙,尼伊霍夫出版社,1970 年)、《胡塞爾與現象學傳統(tǒng)》(華盛頓,1988 年)。
譯者簡介
張建華,武漢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于華中科技大學哲學學院。已經出版的主要譯著包括:《韋斯特法爾:新康德主義哲學》(合譯,2013年)、《無用的共通體》(合譯,2016年)、《論柏拉圖的〈政治家篇〉》(2015年)、《可見者的交錯》(2015年)。
高秉江,武漢大學博士,美國天主教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史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學會理事。從事西方哲學的研究和教學,主要結合柏拉圖、笛卡爾與康德相關思想研究胡塞爾現象學及宗教現象學。代表作:《胡塞爾與西方主體主義哲學》(2002)、《西方知識論的超越之路》(2012)、《現象學視域下的視覺中心主義》(2013);代表譯著:《存在巨鏈》(2002)、《宗教現象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