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哺乳期媽媽的飲食、運動,哺乳期用藥,以及哺乳期的其他問題進行了解答,如吃什么能催乳,吃什么能退乳,運動后能不能馬上哺乳,吃藥后能不能哺乳,患特定疾病后還能不能哺乳等等。本書還針對網絡文章中對母乳喂養(yǎng)的許多錯誤觀點進行了駁斥,對其中的謠言進行了科學的解釋,以幫助讀者正確認識母乳喂養(yǎng)。
為什么寫這套書?這來源于我真實的、刻骨銘心的經歷。
在生育個寶寶之前,我跟絕大多數準媽媽一樣,認為生育是所有女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一定會水到渠成,加上工作忙,也很少會花精力了解相關知識,以至于寶寶出生后感到困惑和被動,甚至全家都手忙腳亂。我跟大家一樣,會為寶寶乳頭混淆而焦頭爛額,但剖宮產術后無比疼痛的自己,卻躺在床上愛莫能助;經歷過脹奶的痛苦,隨后又為自己奶少而擔憂不已;為無法吃自己想吃的食物和睡眠不斷被中斷而痛苦不堪;等等。寶寶打噴嚏、長濕疹、如何換尿布等諸多之前從未考慮過的問題,一股腦兒突然都擺在面前,需要一一解決,每一項操作要求都很高,都需要很強的知識儲備和對寶寶細致入微的關懷。
那時候,在熱鬧的大家庭里,面對著深愛自己和寶寶的頑固家人,心里充滿擔憂、孤立、無助、絕望、埋怨……也許不僅僅是產后抑郁情緒作崇,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家庭和社會因素夾雜其中。我深感育兒知識匱乏;趯栴}的求解欲和給寶寶好的一切的本能,我開始在通宵哺乳的同時,大量閱讀相關、育兒書籍及文獻、網絡文章。但我困惑地發(fā)現,這些文章和書籍很多說法不一,一些粗制濫造、為了發(fā)表而發(fā)表的文章本身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甚至許多通用兒科和婦產科教材中的內容也有不夠嚴謹的地方體而言,國外的許多育兒書籍,以及乳會的文章更為嚴謹、,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并在多人實踐的過程中被多次驗證了其有效性、可行性,但因為文化差異,很多具我國傳統(tǒng)的疑問很難快速地在其中找到解決方式,比如需不需要全民補鈣,穿多少衣服合適,剃胎頭、挑馬牙、用力打或搖晃寶寶等有什么害處,寶寶剛出生需不需要喂水……好在我有一定醫(yī)學基礎,甄別這些信息會更一些。如果仍存在困惑,我會找來更多更新的國內外文行對比。漸漸地,我感覺自己開始。
為什么會這樣呢?
(1)網絡文章不一定靠得住。網絡盛行的今日,很多寫網絡文章的人不考慮任何后果,也不做詳實周全的調查,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取決于作者的責任心。比如一篇網絡文章會寫媽媽不要跟寶寶一起睡覺,大人氣道里有很多細菌,會給寶寶帶來不良影響,另一篇網絡文章又介紹說媽媽要跟寶寶睡覺,建立親密關系;一篇網絡文章說寶寶不哭時才抱,哭的時候不抱,會養(yǎng)出很好帶的寶寶,另一篇網絡文章又詳實地寫這樣做的危害性……這些網絡文章的內容往往不全面,知識零散、不系統(tǒng),有時還會一葉障目。
(2)國內外一些育兒書不一定靠得住。很多育兒書內容比較陳舊,而寫書的人并沒有醫(yī)學知識。比如一本日本的育兒書中建議給2個月的寶寶每日大量喂哺果汁。一兩個月開始補維生素類物質,這跟目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等機構的建議相違背。
……
我在這套叢書中通過講述一個個普通中國家庭生育小孩后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引出各種疑問,然后對這些疑問逐一解答,將育兒知識全面細致地介紹給你。
正因為很多媽媽存在著痛苦和困惑,我們才要不斷努力,尋求改善現狀的方法。生孩子本來是件令人喜悅的事,而你很可能從我的書中讀到無奈的社會現實和濃濃的“負能量”。然而提前了解,或找到同道者,從別人的知識、經驗中找到解決之道,豈不更好?
我希望我們國家的媽媽們能大限度地從育兒事宜帶來的種種痛苦中解脫出來。我更希望你們能在孕期就看到這套書,提前做好各種身心準備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當然晚一些也沒關系。希望我們能通過自己的見地和行動,更愛寶寶,也終收獲更好的自己。
1984年生,天秤座。
北京大學醫(yī)學博士,復旦大學社會心理系博士后,曾為華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師。
兩個寶寶的媽媽。
自從有了寶寶,對育兒知識產生濃厚興趣,閱讀了大量書籍和文獻。
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許多育兒資料有偏差,或者由于男性作者未能親身體會寶“苦”與“樂”而在寫作上過于冰冷,不能與寶媽們產生共情,于是萌發(fā)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希望能分享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與親身實踐經驗,幫助寶媽少走彎路。于是一邊帶寶寶,一邊讀書,每晚披星戴月寫作,積累了300萬字育兒書稿。已出版“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yǎng)育”系列書。
同名公眾號、號、小紅書號、知乎號、寶寶樹號為“北大馮欣源自然養(yǎng)育(馮欣源自然養(yǎng)育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