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以《傷寒論》《金匱要略》內容為基礎按證候分類編寫,共總結歸納了340余條證候,突顯了仲景臨床辨證施治中“證”的核心理論和地位,貫穿了理論、治法、方藥及應用的臨床過程,較符合目前中醫(yī)臨證思維模式及診療方式,便于指導仲景學術的臨床應用。全書共14大證類,分十四章,包括表證類、胸膈證類、肺證類、大腸證類、心證類、脾證類、胃證類、肝證類、膽(少陽)證類、腎證類、膀胱證類、經(jīng)脈證類、血證類及其他證類。每一證類下又分若干證候,具體證候條目下分主癥、病機、治法、方藥、應用、病案選錄,相似證候及治療列表鑒別。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一章 表證類 1
第一節(jié) 風寒表證 1
一、表虛寒證 1
二、表虛寒兼證 4
(一)兼經(jīng)氣不利證 4
(二)兼肺氣上逆證 5
(三)兼陽虛不固證 6
(四)兼胸陽不振證 7
(五)兼胸陽不足證 8
(六)兼氣營不足證 9
(七)兼津液不足證 11
(八)兼陽虛證 11
(九)兼脾腎陽虛證 13
三、表實寒證 14
四、表實寒兼證 15
(一)兼經(jīng)氣不利證 15
(二)兼胃氣上逆證 17
(三)兼寒飲證 18
(四)兼郁熱輕證 20
(五)兼郁熱重證 21
(六)兼里熱證 23
(七)兼腎陽虛證(急證) 24
(八)兼腎陽虛證(緩證) 25
五、風寒郁表證 26
(一)邪輕證 26
(二)邪微證 28
第二節(jié) 風濕表證 29
一、風濕襲表證 29
二、風濕襲表兼證 30
(一)兼衛(wèi)氣虛證 30
(二)兼表陽虛證 31
(三)兼表里陽虛證 33
第三節(jié) 寒濕表證 34
一、寒濕犯表證 34
二、寒濕中頭證 36
第四節(jié) 風襲水停證 36
一、風水夾熱證 37
二、風水表虛證 38
三、水停陽虛證 40
四、風水郁熱證 41
第五節(jié) 暑濕表證 41
第六節(jié) 水濕表證 42
一、水濕郁表濕熱證 42
二、水濕郁表陽郁證 44
第七節(jié) 水寒表證 46
第二章 胸膈證類 48
第一節(jié) 熱郁胸膈證 48
一、熱郁胸膈證 49
二、熱郁胸膈兼證 51
(一)兼少氣證 51
(二)兼胃氣上逆證 52
(三)兼氣滯證 53
(四)兼中焦虛寒證 55
(五)兼濕熱阻滯證 56
第二節(jié) 痰熱結胸證 59
第三節(jié) 胸膈痰實證 61
第四節(jié) 熱實結胸證 63
第五節(jié) 寒實結胸證 66
第六節(jié) 痰飲留膈證 68
一、膈間水飲證 69
二、膈上水飲證 70
三、水停膈間證 71
四、水停膈間兼證 73
第七節(jié) 胸胃寒飲證 74
第八節(jié) 飲停胸脅證 76
第三章 肺證類 78
第一節(jié) 肺寒證 78
一、表寒里飲證 78
二、表寒里飲兼證 79
(一)表寒里飲夾熱證 80
(二)表寒里飲郁熱證 81
三、寒飲停肺證 82
(一)寒飲停肺氣逆證 82
(二)寒飲停肺氣滯證 83
(三)寒飲停肺郁表證 84
四、寒飲夾熱證 85
(一)寒飲夾熱偏表證 85
(二)寒飲夾熱偏里證 86
五、飲邪停肺證 87
(一)飲邪停肺重證 87
(二)飲邪停肺輕證 89
六、飲邪停肺兼證 90
(一)兼沖氣上逆證 90
(二)兼外溢肌膚證 91
(三)兼胃氣上逆證 92
(四)兼胃熱上沖證 93
七、痰水壅結證 94
第二節(jié) 肺熱證 96
一、邪熱壅肺證 96
二、熱盛釀膿證 98
三、熱毒釀膿證 99
四、肺熱飲停證 101
五、飲熱郁肺證 103
六、水熱郁肺證 104
七、肺熱脾寒證 104
第三節(jié) 肺虛證 106
一、肺氣虛冷證 106
二、肺胃陰虛證 108
三、肺燥津虧證 109
四、陰陽兩虛證 110
第四節(jié) 痰濁證 111
一、痰濁壅肺證 111
二、痰飲阻肺證 112
三、痰濁阻肺證 113
第四章 大腸證類 115
第一節(jié) 腸熱證 115
一、邪結腸腑證 115
(一)燥熱初結證 116
(二)腑實熱結輕證 117
(三)腑實熱結重證 118
二、邪結腸腑兼證 121
(一)兼瘀血內阻證 121
(二)兼氣機壅滯證 122
(三)兼津虧腸燥證 124
(四)兼津虧熱結證(偏津虧) 125
(五)兼津虧熱結證(偏熱結) 126
(六)兼津虧熱結證(偏氣滯) 128
(七)兼津虧血瘀證 128
(八)兼風寒束表證 129
三、腸熱下利證 131
四、腸熱下利兼證 133
五、濕熱蘊腸證 135
六、大腸癰膿證 136
(一)氣滯血瘀潰膿證 136
(二)熱毒蘊結成膿證 137
(三)陽虛熱瘀成膿證 138
第二節(jié) 腸寒證 139
一、大腸寒結證 139
二、大腸滑脫證 140
三、腸滑氣利證 142
第三節(jié) 大腸水飲證 143
一、水聚腸間證 143
二、飲留腸胃證 144
第五章 心證類 147
第一節(jié) 心虛證 147
一、心陽氣虛證 147
(一)心陽不足證 147
(二)心陽虛損證 149
(三)心陽損傷兼痰證 150
(四)心陽虛水停證 152
(五)心陽虛水逆證 153
二、心腎陽虛水停證 155
三、心腎陽虛水泛證 156
四、心(腎)陽虛衰證 157
五、心(腎)陽虛衰兼證 159
(一)陰盛格陽證 159
(二)陰盛戴陽證 161
(三)陰盛戴陽兼格拒證 162
(四)陽亡陰竭證 163
(五)陽亡液脫證 165
六、心陰陽兩虛證 166
七、水氣凌心證 168
八、心腎不交證 169
(一)陰虛火熾證 169
(二)陰陽兩虛證 171
九、心脾兩虛證 172
十、心腎陰陽兩虛證 174
第二節(jié) 心肺陰虛證 175
一、心肺陰虛證 175
二、心肺陰虛兼證 177
(一)兼津傷燥熱證 177
(二)兼胃氣上逆證 180
(三)兼胃陰不足證 181
(四)兼熱盛于里證 183
第三節(jié) 胸陽痹阻證 184
一、胸陽不振證 184
二、胸陽不振兼證 186
(一)兼痰濁壅塞證 186
(二)兼痰濁氣滯證 187
(三)兼陽氣不足證 189
三、氣機痞塞證 190
四、飲邪內停證 191
五、陰寒痹阻證 193
六、寒飲上逆證 194
七、寒凝心脈證 196
八、濕氣上沖證 198
第四節(jié) 心熱證 199
一、心火亢盛證 199
二、濕熱火毒證 201
第六章 脾證類 203
第一節(jié) 脾實證 203
皮水夾熱證 203
第二節(jié) 脾氣虛證 205
一、脾虛氣滯證 205
(一)脾虛氣滯證 206
(二)脾虛氣滯水停證 206
二、脾虛氣逆證 207
(一)脾虛飲停證 207
(二)脾虛痰阻氣逆證 208
(三)脾虛氣逆痰熱證 210
(四)脾虛氣逆虛熱證 211
三、脾虛寒濕證 212
四、脾虛寒濕兼證 214
(一)兼腎經(jīng)虛熱證 214
(二)兼發(fā)黃證 215
第三節(jié) 脾陽虛證 215
一、脾陽虛證 215
(一)脾胃虛寒輕證 216
(二)脾胃虛寒重證 218
(三)脾肺虛冷證 219
二、脾陽虛兼證 220
(一)兼風寒束表證 220
(二)兼腎陽虛證 221
三、陽虛水飲內停證 223
(一)脾陽虛水停證 223
(二)脾虛水停氣滯證 224
(三)脾胃虛寒飲逆證 225
(四)脾肺陽虛飲停證 227
(五)脾胃陽虛飲逆證 228
四、陽虛水飲內停兼證 229
(一)兼經(jīng)氣不利證 229
(二)兼衛(wèi)陽郁滯證 230
五、脾不統(tǒng)血證 231
(一)吐血 232
(二)便血 233
第四節(jié) 脾氣血(陰陽)兩虛證 234
一、脾氣血(陰陽)兩虛證 234
二、脾陰陽兩虛證 236
三、脾氣血(陰陽)兩虛兼證 237
(一)兼氣虛不固證 237
(二)兼外邪侵襲證 238
(三)兼血虛內寒證 239
第七章 胃證類 241
第一節(jié) 胃熱證 241
一、胃熱熾盛證 241
二、胃熱熾盛兼證 243
(一)兼氣津不足證 243
(二)兼氣陰兩傷證 244
(三)兼津傷水停證 245
(四)兼風寒外襲證 247
三、胃熱津傷(脾約)證 248
四、胃熱氣滯證 249
五、胃熱氣滯兼陽虛證 250
六、胃熱氣逆證 251
七、胃津不足證 252
第二節(jié) 胃熱脾寒證 253
一、胃熱脾寒氣逆證 253
二、胃熱脾寒水氣證 255
三、胃熱脾寒氣虛證 256
四、胃熱脾寒格證 258
五、上熱下寒證 259
第三節(jié) 濕熱發(fā)黃證 260
一、濕熱結滯證 261
二、熱重于濕證 263
三、濕熱郁表證 265
四、熱盛里實證 266
五、濕重于熱證 267
六、陰虛濕熱瘀血證 269
第四節(jié) 胃虛寒證 270
一、胃寒氣逆證 271
(一)陽(氣)虛濁陰上逆證 271
(二)陽郁氣逆證 272
二、胃虛寒飲證 273
三、胃虛水停證 274
四、陰寒痼結證 275
五、胃中飲停證 276
(一)寒飲停胃證 276
(二)飲阻脾虛證 277
(三)飲停中焦上逆證 278
(四)水蓄下焦飲逆證 279
六、胃(虛)寒腸熱證 281
七、蛔蟲上擾證 282
第八章 肝證類 284
第一節(jié) 肝實證 284
一、肝郁氣滯證 284
二、肝郁化熱證 286
三、肝經(jīng)寒實證 287
四、肝氣乘脾證 288
五、肝氣乘肺證 288
六、肝絡瘀阻證 289
第二節(jié) 肝虛證 290
一、肝陰虛證 290
二、肝胃虛寒證 291
三、血虛寒厥證 293
四、血虛內寒證 294
五、陰虛動風證 296
六、血虛脾濕證 297
第三節(jié) 肝熱證 298
一、肝熱動風證 298
二、肝熱迫腸證 299
三、肝熱脾寒證 300
第九章 膽(少陽)證類 303
第一節(jié) 邪入少陽證 303
一、邪入少陽證 303
二、邪入少陽兼證 307
(一)兼營衛(wèi)不和證 307
(二)兼胃腸壅滯證 309
(三)兼水氣內停證 311
(四)兼心神逆亂證 312
(五)兼津傷證 314
第二節(jié) 膽熱證 315
膽腑郁熱證 315
第十章 腎證類 318
第一節(jié) 腎陽虛證 318
一、腎陽虛證 318
二、腎陽虛衰證 320
三、陰盛格陽證 322
四、陰盛戴陽證 324
五、陽亡陰竭證 325
六、陽亡液脫證 326
七、陽虛水停證 328
(一)腎陽虛水泛證 328
(二)腎陽虛水停證 329
八、腎虛寒濕證 330
(一)寒濕犯腰證 330
(二)寒濕痹阻經(jīng)絡證 331
九、腎寒氣逆證 332
十、陽虛血少氣陷證 333
十一、腎虛滑脫證 334
十二、陰寒犯胃證 335
第二節(jié) 腎氣虛證 336
第三節(jié) 腎陰虛證 338
一、腎陰虛火旺證 338
二、腎陰虛水停證 339
三、腎陰虛咽痛證 340
四、精虧濁邪阻竅證 342
第四節(jié) 腎陰陽兩虛證 343
一、陰陽兩虛證 343
二、陰陽兩虛兼證 344
(一)兼心腎不交證 344
(二)兼心神不寧證 345
第十一章 膀胱證類 347
第一節(jié) 膀胱水濕證 347
一、膀胱蓄水證 347
二、膀胱濕熱證 351
三、膀胱濕熱兼證 352
(一)兼血虛熱郁證 352
(二)兼血瘀證 353
第二節(jié) 膀胱蓄血證 354
一、膀胱蓄血輕證 355
二、膀胱蓄血重(緩)證 356
第十二章 經(jīng)脈證類 359
第一節(jié) 氣滯絡瘀證 359
一、脾傷氣滯絡瘀證 359
二、脾絡瘀滯重證 361
第二節(jié) 寒凝經(jīng)脈證 362
一、寒濕痹阻經(jīng)絡證 362
二、陽虛寒痹肌表證 364
三、寒凝腹絡證 366
四、寒凝心脈證 367
第三節(jié) 風寒濕痹阻證 369
一、寒濕入絡證 369
二、風寒濕阻絡化熱傷陰證 371
三、風邪中絡證 373
四、風痰阻絡證 374
五、水濕阻絡證 375
六、風寒襲絡證 376
第四節(jié) 絡脈瘀阻證 377
第五節(jié) 太陽經(jīng)傷證 379
第十三章 血證類 381
第一節(jié) 血熱證 381
一、熱毒入血證 381
二、濕熱釀膿證 383
三、胃熱迫血證 384
四、熱入血室證 386
第二節(jié) 血瘀證 387
一、下焦瘀熱證 387
二、瘀血內阻證 390
三、血水并結證 392
四、干血證 392
(一)干血內結證 392
(二)干血阻絡證 393
五、瘀血痰結證 394
六、氣滯血瘀證 396
七、瘀阻肝絡證 398
八、氣血瘀阻證 399
九、經(jīng)脈創(chuàng)傷證 400
第三節(jié) 血虛證 401
一、血虛下血證 401
二、血虛寒證 402
三、血虛寒兼證 404
四、血虛濕熱證 405
第十四章 其他證類 407
第一節(jié) 咽證類 407
一、邪熱阻咽證 407
二、痰火阻咽證 409
三、寒痰阻咽證 411
四、氣郁痰凝證 412
第二節(jié) 濕證類 414
一、濕熱帶下證 414
二、寒濕帶下證 416
第三節(jié) 疳熱證 417
疳熱生蟲證 417
第四節(jié) 風痰證 417
風痰阻絡證 417
第五節(jié) 痰阻證 418
痰阻陽郁證 418
第六節(jié) 胎氣上逆證 419
附錄 方劑索引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