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視野下傳播技術是如何建構交流結(jié)構的,以及這一過程對社會中的個體及其交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一核心問題,先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的生成路徑及出場邏輯進行了考察,進而以傳播技術為主線,對20世紀3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三個階段的代表學者的傳播技術觀進行了剖析,不僅結(jié)合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技術背景,較為完整和清晰地呈現(xiàn)了他們前后的思想演進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一種對傳播技術的功能認知上的變化,旨在為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智媒技術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相關的治理等問題提供理論框架。
本書力求從傳播技術的角度去系統(tǒng)梳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視野中的技術與傳播相關思想,不僅有利于啟發(fā)我們對新媒介技術與人類社會關系的探索研究,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批判理論研究對新技術的發(fā)展始終保持著相當?shù)拿舾,這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寫在前面
本書旨在為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的關系,以及智媒技術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相關的治理等問題提供理論框架。近年來,移動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算法技術等新傳播技術大放異彩,在與這些新技術相結(jié)合的基礎上,搜索引擎、社交平臺等迅速崛起成為嶄新的媒介,由此帶來媒介生態(tài)的巨變。與此同時,新媒介對傳統(tǒng)業(yè)態(tài)邏輯提出挑戰(zhàn)所引發(fā)的一系列問題等也日益受到關注。如何正確認識新傳播技術及其推動下的媒介形態(tài)變化,以及如何看待技術與媒介、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等,成為學界要面對的新課題。
21世紀以來,何道寬、章艷、吳燕蓮、肖志軍、熊澄宇、丁未等國內(nèi)一批學者著手對西方媒介理論著作、理論家、研究學派等進行介紹和評述;閔大洪(1998)、明安香(1999)等也較早關注媒介技術,他們均認為網(wǎng)絡化的媒介技術創(chuàng)新了實踐方式。但受西方主流傳播學影響,國內(nèi)傳播技術相關研究也多以一種工具理性的視角進行,難以奠定學科的理論根基。近年來,部分學者對此進行反思并身體力行,如孫瑋、胡翼青、殷曉蓉等都主張應跳出現(xiàn)有研究路徑,打通傳播理論與哲學元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新傳播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所暴露出的問題,也引起不少學者的理性審視,如常江、彭蘭、朱瑞娟、孫應欽等認為大數(shù)據(jù)、VR/AR等技術應用到新聞傳播領域,給傳媒業(yè)帶來巨大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傳播倫理失范現(xiàn)象;王佳航、駱世查、王茜、韓鴻、彭璟、姜紅、方師師、陳昌鳳等對算法所導致的過濾泡現(xiàn)象、助推假新聞泛濫、傷害言論自由等不良后果進行關注,認為應注意算法背后的技術偏見,采用一種批判的視角對之進行冷思考。從研究的理論范式看,應突破傳播學既有研究范式、引入技術哲學理論成為不少學者的共識,新傳播技術領域開始彰顯批判研究敘事張力。
在國外學者視野中,技術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相關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西方媒介化理論兩個主要倡導者是安德里亞斯·海普(Andreas Hepp)和弗里德里希·克羅茨(Friedrich Krotz),他們認為媒介化是研究媒介與傳播變遷和文化與社會變遷兩者之間交互關系的批判性分析。格雷厄姆·默多克則認為媒介化理論家多強調(diào)互聯(lián)網(wǎng)在推進民主化和平等化進程中的潛力,卻忽視了結(jié)構性的問題,認為應以馬克思為起點,堅持對技術背后的物質(zhì)和政治力量做出考量,新的范式才有真正的根基。作為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技術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視野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視野中,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建立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之上,以怎樣的視角和維度去看待技術(包括傳播技術),是理解很多問題的關鍵所在。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包括眾多的理論流派,且各個流派之間有許多差別,但都對現(xiàn)代社會人的生存困境與文化危機予以關注,其中不少學者對技術本質(zhì)、技術與現(xiàn)代理性主體的形成、對科學技術的批判、對現(xiàn)代社會的技術結(jié)構進行變革的可能性及路徑等的思想,在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據(jù)了十分獨特和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不同階段和不同社會背景的學者,他們對技術的理解有著豐富的情境化內(nèi)涵,即使同一學派之中,也有不同的評判維度,各自給出了不同的社會進步方案。
本書圍繞西方馬克思主義視野下傳播技術是如何建構交流結(jié)構的,以及這一過程對社會中的個體及其交往產(chǎn)生的影響這一核心問題,先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的生成路徑及出場邏輯進行了考察,進而以傳播技術為主線,對20世紀30年代至八九十年代西方馬克思主義三個階段的代表學者的傳播技術觀進行了剖析,不僅結(jié)合他們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及技術背景,較為完整和清晰地呈現(xiàn)了他們前后的思想演進脈絡,更為重要的是展現(xiàn)了一種對傳播技術的功能認知上的變化。
首先考察了馬克思對技術的批判以及20世紀初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研究的緣起及轉(zhuǎn)向。馬克思的技術批判立場,以及盧卡奇、葛蘭西所開創(chuàng)的新的技術批判的視角和邏輯,影響了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于傳播技術問題的思考。
接下來,以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威廉斯及芬伯格等人為代表,本書分別對西方馬克思主義20世紀3060年代、6080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三個階段學者的傳播技術思想進行了考察,這也是傳播技術不斷演進的階段,即從大眾傳播技術開始興起到占主導傳播地位,再到計算機技術崛起和發(fā)展。
第一階段,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尤其以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為代表,他們沿襲馬克思、盧卡奇的同一思路,并借鑒黑格爾、馬克斯·韋伯、海德格爾等人的思想,開拓了技術批判的新的空間:把技術問題放到政治討論的議事日程上,并提出技術成為一種新的控制形式的觀點。但他們所基于的歷史哲學建構及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影響了他
們對于傳播技術的觀念。在霍克海默等人的視野中,傳播技術從一開始就是被操縱的工具,整個傳播內(nèi)容生產(chǎn)的背后蘊藏的是資本統(tǒng)治的邏輯。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個體間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是不存在的,因為個體間的日常交流很難超出社會總體性話語的范圍。
第二階段,威廉斯作為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這一階段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國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把技術置于更廣泛社會情境之中的研究及其對于傳播技術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霍克海默等人的不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時期,大眾傳播技術開始嵌入并成為人們?nèi)粘I畹囊徊糠郑M管社會個體有了更多接觸傳播文化形式的機會,也并非完
全被動地對媒體上的東西照單全收,而是可選擇開機或關機,或以不信任、惰性和冷漠的態(tài)度來對待統(tǒng)治者支配性傳播行為。但是,控制卻依然存在。不同于霍克海默等主要從外部及傳播內(nèi)容進行揭示,威廉斯開始注意到傳播技術自身的物性特質(zhì)所引起的新的控制,如電視的流程,看似不經(jīng)計劃而組合的一系列節(jié)目安排,實則包含了特定的文化設定。在威廉斯看來,大眾傳播技術,只不過是一種多重傳輸,它們所建構的交流結(jié)構,是非個人化和少人情味的。而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傳播,關鍵還在于傳播的意識和態(tài)度,而這些都依賴于技術之外的其他因素。
第三階段,以芬伯格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在這一階段對于技術和傳播技術的反思,有著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技術日益崛起的背景。計算機不僅有利于控制,而且還有利于交往,技術的合法性將產(chǎn)生于各種類型的新的公共磋商之中,是芬伯格的主要思想觀點。從傳播的角度,芬伯格認為當計算機技術用作交往媒介時,它是為了人們?nèi)粘I畹闹鸩焦蚕矶鴦?chuàng)造的一種環(huán)境。同時,由于計算機技術所特有的物性特點,它所營造的虛擬空間以及以可檢索的書寫作為對話關系的中介等,增強了社會個體的自由感和個人主義,但也導致了人的各種獨立性特征的衰弱,出現(xiàn)幽靈般的主體。
生活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新一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傳播技術突飛猛進發(fā)展持有一種批判理性,如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安德魯·芬伯格(Andrew Feenberg)、道格拉斯·凱爾納(Douglas Kellner)、馬克·波斯特(Mark Poster)、文森特·莫斯可(Vincent Mosco)、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等代表性學者,他們?nèi)绾慰创夹g與媒介、媒介與人、媒介與社會等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待傳播技術的使用等,將為考察當前新傳播技術對媒介發(fā)展的影響以及思考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等的關系提供理論支撐。本書所重點分析的兩位新一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一位是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他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第三階段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英國文化研究的重要代表,不僅在大眾文化批判和研究理論方面是重要奠基人之一,就傳播技術及技術的批判而言,他也起著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另一位是安德魯·芬伯格(1943 ),他師從馬爾庫塞,是新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北美領軍人物、當代西方著名的技術評判理論家。他的思想直接受到法蘭克福學派尤其是馬爾庫塞的影響,但思想來源又是多方面的,加上他所面對的是新興計算機技術崛起的背景,所以,在思想上盡管有所承繼,但與馬爾庫塞等人已有很大不同。兩位新一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都有著十分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背景,他們面對著不同的傳播技術條件,理論闡釋的路徑也有所不同,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對待技術及傳播技術的闡釋模式,也都給新的傳播環(huán)境下如何看待和使用傳播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考性框架。
當前,科技公司仍致力于最新傳播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信息傳播、傳播形態(tài)或接受方式、接受效果等,都將會隨新傳播技術運用受到更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在西方國家還是我國,技術設計和發(fā)展自主權還基本在企業(yè)和法人的控制之中。從全球來看,相關的行業(yè)規(guī)則和普遍職業(yè)倫理的相關規(guī)范性權威法律還比較欠缺。更重要的是,新傳播技術語境下內(nèi)容生產(chǎn)與分發(fā)所依賴的價值要素與傳統(tǒng)業(yè)態(tài)邏輯存在顯著差異,新傳播技術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仍不可預測,需要保持警惕。
李志敏,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2016)。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基礎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思想、媒介技術與社會、輿論學。主持教育 部人文社科項目和廣東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各1項,在《國際新聞界》《現(xiàn)代傳播》等CSSCI期刊發(fā)表論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全文轉(zhuǎn)載。
緒 論………………………………………………………………… 001
第一節(jié) 研究背景………………………………………………………… 002
第二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及本書研究對象……………………………… 005
第三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及其問題……………………………………………… 009
第四節(jié) 研究框架………………………………………………………… 020
第一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的生成路徑及出場邏輯… 023
第一節(jié) 有關技術………………………………………………………… 025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對技術的批判…………………………………………… 032
第三節(jié) 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理論的源起及轉(zhuǎn)向………………… 034
第四節(jié) 歷史哲學框架下的技術批判…………………………………… 041
第五節(jié) 技術批判理論的思想來源……………………………………… 044
第六節(jié) 個體自由的訴求及個體之缺失……………………… 049
本章小結(jié)…………………………………………………………………… 053
第二章 工具化的媒介與個體交流的困境………………………… 055
第一節(jié) 技術的政治化觀點………………………………………… 057
第二節(jié) 理論時機:切合了大眾反對技術惡托邦心理………………… 060
第三節(jié) 被操縱的傳播技術………………………………………… 063
第四節(jié) 個體及其交流的式微…………………………………………… 071
第五節(jié) 傳播技術批判思想的限度……………………………………… 073
本章小結(jié)…………………………………………………………………… 076
第三章 特定社會體系下的技術和少人情味的交流……………… 079
第一節(jié) 置于社會語境下的技術觀……………………………………… 081
第二節(jié) 文化及技術研究的社會轉(zhuǎn)向…………………………………… 084
第三節(jié) 社會體系及特定文化中的傳播技術…………………………… 086
第四節(jié) 傳播實踐活動中能動的個體…………………………………… 091
第五節(jié) 電子媒介的物性及其控制………………………………… 096
第六節(jié) 少人情味的交流結(jié)構…………………………………………… 102
本章小結(jié)…………………………………………………………………… 104
第四章 民主化的技術變革與個體參與…………………………… 107
第一節(jié) 技術轉(zhuǎn)變的民主化觀念…………………………………… 109
第二節(jié) 從批判技術到改造技術的轉(zhuǎn)變……………………… 113
第三節(jié) 作為交往媒介的計算機技術…………………………………… 116
第四節(jié) 參與技術設計的個體…………………………………………… 127
本章小結(jié)…………………………………………………………………… 131
第五章 西方馬克思主義傳播技術思想與當代……………………… 133
第一節(jié) 從工具手段到存在方式………………………… 135
第二節(jié) 傳播技術成為生活的底色………………………………… 138
第三節(jié) 新媒介的物性及其結(jié)構性力量…………………………… 143
第四節(jié) 傳播技術的使用及反思………………………………………… 151
本章小結(jié)…………………………………………………………………… 162
第六章 結(jié)論與展望………………………………………………… 165
參考文獻………………………………………………………………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