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即《思考的痕跡: 重讀馬克思的記憶與思考》,是從我的260余篇論文中挑選出來匯集而成的。與我的其他論文集不同,這本論文集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時間跨度為38年,即19842022年,從歷史的角度反映了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心路歷程及思想演變。
如果把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概括成一句話,那就是,重讀馬克思。歷史常常出現(xiàn)這樣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即一個偉大哲學家的某個理論
以至整個學說,往往在其身后,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歷史運動和巨大的社會變革之后,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本質特征、理論局限、理論價值,從而引起人們重讀。馬克思哲學的命運也是如此。20世紀的歷史運動、中國的改革開放、蘇聯(lián)的衰敗解體、資本的全球化以及哲學本身的發(fā)展困境,使得哲學家們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轉向馬克思,重讀馬克思。
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這表明,不去閱讀且反復閱讀和討論馬克思……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是一個錯誤,而且越來越成為一個錯誤,一個理論的、哲學的和政治的責任方面的錯誤(德里達)。
就我個人而言,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深重的歷史災難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的歷史成就促使我重讀馬克思的。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我經歷了從馬克思的哲學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從西方哲學史拓展到現(xiàn)代西方哲學,從西方思辨的歷史哲學延伸到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從西方馬克思主義深化到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然后,再回到馬克思的哲學這一原點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求索過程。其意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一個廣闊的理論空間中去研究。
在我看來,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只有把握馬克思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過程,把握馬克思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演變過程(包括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本質特征和本真精神,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在何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被發(fā)展了,在何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被誤讀甚至曲解了;只有把馬克思的哲學放到西方哲學史中去研究,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變革的實質,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劃時代的貢獻;只有把馬克思哲學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進行比較研究,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局限和偉大所在,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為什么是我們這個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薩特)。
在重讀馬克思的過程中,我又進行了社會主義思想史、政治經濟學的補課。之所以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史、政治經濟學的補課,是因為馬克思的哲學和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經濟學批判密切相關。
從馬克思哲學的創(chuàng)立過程看,馬克思對社會主義思想史、政治經濟學以及歷史學都進行過批判性研究和哲學反思,不僅德國古典經濟學,而且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以及法國復辟時代歷史學,都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來源。
從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內涵看,馬克思的哲學是在探討科學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生成的,實現(xiàn)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既是馬克思哲學的理論主題,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命題;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xiàn)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fā)展,既是馬克思哲學的終極目標,又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高原則。同時,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是經濟理論,而且是資本批判理論,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馬克思以商品為起點范疇,以資本為核心范疇而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本質上是一種存在論或本體論意義上的批判。在馬克思的哲學中,哲學批判不僅與意識形態(tài)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而且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即資本批判密切相關、融為一體。
精神生產不同于肉體的物質生產。以基因為遺傳物質的生物延續(xù)是同種相生,而哲學思維則可以通過對不同學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chuàng)造,形成新的哲學思想、新的哲學形態(tài)。正像親緣繁殖不利于種的發(fā)育一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哲學一定會突破從哲學到哲學的局限。馬克思的哲學就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造性哲學。
就馬克思哲學理論本身的研究而言,我經歷了從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再到馬克思主義價值論,從唯物主義歷史觀到唯物主義辯證法,再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構,然后,再回到歷史唯物主義這樣一個不斷拓展的思維進程。在這
樣一個不斷深化和拓展的思維進程中,我逐步認識到并最終得出一個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的總體認識,那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唯物主義歷史觀,而且是唯物主義世界觀,
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觀。我得出這樣一個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的總體認識,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是20世紀80年代,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本身不是一個完整的哲學形態(tài),而僅僅是馬克思的歷史觀,即唯物主義歷史觀。1984年,我在《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發(fā)表《論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線索》,在《江淮論壇》第2期發(fā)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歷史考察》,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社會結構和歷史規(guī)律的學說,是關于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實際上,這只是重申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傳統(tǒng)定義,只不過初步理清了唯物主義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
這兩個概念的由來,只不過強調了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中的歷史包含社會的內涵,只不過凸顯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包括社會結構,只不過從一個新的視角探討了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歷史進程和思維邏輯而已。
二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我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歷史哲學。1988年,我在《社會科學》第7期發(fā)表《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代發(fā)展的再思考》,提出了這一觀點;1989年,我在《學術月刊》第11期發(fā)表《論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建構原則》,明確指出: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歷史哲學,是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相統(tǒng)一的現(xiàn)代歷史哲學;
歷史認識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生長點,歷史本體論和歷史認識論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職能。
1990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發(fā)表《歷史哲學: 在哲學和歷史學的交叉點上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現(xiàn)代形式》,重申并深化了這一觀點。但是,在這一時期,我有意無意地回避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的關系這兩個重大問題。
三是從21世紀初開始,我對歷史唯物主義有了新的總體認識,那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其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哲學形態(tài),馬克思的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2000年,我在《安徽大學學報》第5期發(fā)表《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及其啟示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明確提出: 從理論主題的歷史轉換這一根本點上看,唯物主義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形成了三種歷史形態(tài),即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是一種唯物主義世界觀。2001年,我在《學術研究》第10期發(fā)表《重新審視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2003年,我在《河北學刊》第6期發(fā)表《歷史唯物主義: 一個再思考》;2008年,我在日本一橋大學發(fā)表演講《哲學理論主題的根本轉換和理論空間的重新建構》,詳細論證并深化了這一觀點。
2016年,我在《中國社會科學》第11期發(fā)表《重新理解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革命性變革》,明確提出: 歷史唯物主義所關注、所要解答的基本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以實踐為出發(fā)點范疇去探討人與世界的關系,必然使歷史唯物主義展現(xiàn)出一個新的理論空間,一個自足而又完整、唯物而又辯證的世界圖景。因此,歷史唯物主義不僅是唯物主義歷史觀,而且是唯物主義世界觀;由于歷史唯物主義內含著否定性的辯證法,因而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觀!吨匦吕斫馕ㄎ镏髁x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革命性變革》實際上是對我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總結、概括和升華,深入而全面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
這一時期,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總的結論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同一概念,是對馬克思的哲學,即新唯物主義的不同稱謂: 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歷史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新唯物主義的歷史
性維度及其徹底性、完備性;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辯證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新唯物主義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革命性;把馬克思的哲學稱為實踐唯物主義,是為了凸顯新唯物主義的實踐性維度及其首要性、根本性。
在我看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不是三個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是自然進化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中心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唯實踐主義,而是同一個主義,即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的不同表述,從三個維度標示新唯物主義的新之所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不是三個觀,即辯證唯物主義是自然觀,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觀,實踐唯物主義是實踐觀,而是同一個觀,即馬克思的世界觀的不同表述。在馬克思的哲學中,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作為自然觀和理論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作為實踐觀和理論基礎的實踐唯物主義,也不存在一個獨立的、僅僅具有應用性質、作為歷史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的哲學中,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是高度統(tǒng)一、融為一體的。一言以蔽之,馬克思的哲學就是歷史、辯證、實踐的唯物主義。
這就是我重讀馬克思的心路歷程及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我所追求的理論目標,就是求新與求真的統(tǒng)一;我所追求的理論形式,就是鐵一般的邏輯、詩一般的語言;我所追求的理論境界,就是重構哲學空間、雕塑思維個性。這部著作所選的論文實際上記錄了我重讀馬克思的心路歷程,反映了我在不同時期思考的不同問題及觀點,展示了我所追求的理論目標、理論形式和理論境界,體現(xiàn)了我的哲學研究水平的過去與現(xiàn)在。所以,我把這部著作定名為《思考的痕跡: 重讀馬克思的記憶與思考》。
我并不認為我的思維之路可以直達馬克思哲學的深處,并不認為我的結論完全恢復了馬克思哲學的本來面目,因為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我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哲學素養(yǎng)的全部缺陷所在。借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就是,我的這部著作只是一面鏡子,我的讀者可以通過這面鏡子看到他的思想的全部缺陷,從而借助這個途徑將思路端正。
毫無疑問,哲學需要思辨,需要抽象。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馬克思)實際上,不僅分析經濟形式,而且分析社會關系以至人與世界的總體關系;不僅對于經濟學,而且對于哲學以至整個社會科學,馬克思的這一論點都具有普適性。哲學離不開抽象,歷史唯物主義也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觀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綜合(馬克思)。哲學思維應該也必須放飛抽象的翅膀,但這種抽象必須立足現(xiàn)實。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只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xiàn)出來的方式。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xiàn)在表象面前
。(馬克思)因此,哲學研究不能成為脫離現(xiàn)實的思辨王國,始終停留在阿門塞斯的陰影王國之中;不能僅僅成為哲學家之間的對話,更不能成為哲學家個人的自說自話,說著一些誰也聽不懂的話。對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更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同現(xiàn)實對話。
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是眼前的人。無論哲學在形式上多么抽象,我們都可以從中捕捉到現(xiàn)實問題。所謂哲學的超前性或超越性,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中可能性的充分揭示和高度抽象。哲學史表明,任何一種有成就的哲學,無論從其產生的原因來看,還是就其提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式而言,都是非,F(xiàn)實的,都或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地解決了現(xiàn)實問題。馬克思的哲學更是如此。重讀馬克思,應該也必須與現(xiàn)實對話;否則,就會成為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
作為一個中國學者,重讀馬克思不能忘記同中國現(xiàn)實對話。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在愛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喚著你;在歌里,在夢里,生死相依我苦戀著你(《共和國之戀》)。我重讀馬克思,以至全部哲學研究的目標,就是期望能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供一塊希望的田野,能為中華民族理論思維水平的提升做出應有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我深切地關注著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并撰寫了一系列研究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論文。從中,我挑選了《論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及其特色》等6篇文章作為這部著作的附錄,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我重讀馬克思的維度、深度和廣度。
附錄的第一篇文章,即《一般和個別與共性和個性》,是我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說是論文,實際上是我讀書的心得體會。這篇文章是我在大學本科四年級時寫的,發(fā)表在《江淮論壇》1982年第4期。盡管這篇文章充滿理論的幼稚與膚淺,但它畢竟是我公開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作為職業(yè)哲學研究者的出生證,是我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所以,我把這篇文章作為附錄的第一篇,以使讀者了解我的過去,并促使我反思自己的往事。深深地沉思往事的意義,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未來的意義。(赫爾岑)
從1982年我第一次公開發(fā)表文章到今天,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40年。40年來,我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鄭板橋),一直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路途上艱辛跋涉,深感這是一條艱難曲折的思想登山之路;同時,40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又使我深信馬克思主義哲學仍然是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當代思想家海爾布隆納的名言:
我們求助于馬克思,不是因為他毫無錯誤之處,而是因為我們無法回避他。每個想從事馬克思所開創(chuàng)的研究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馬克思永遠在他前面。
楊耕
2021年1月于北京世紀城時雨園
序言/1
上冊
|第一編19841988年|
論馬克思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進程和思維邏輯/3
論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及其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系/13
論《哲學的貧困》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表述/31
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線索的同與異/42
從歷史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視角認識歷史唯物主義/51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代發(fā)展的再思考/66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基礎的再思考/72
|第二編19891999年|
拒斥形而上學: 馬克思哲學的基本原則/85
實踐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現(xiàn)代形態(tài)/90
實踐唯物主義: 我們時代的哲學旗幟/96
人的本質: 三種整體的探討
關于費爾巴哈、舍勒、馬克思人的本質理論的再思考/113
關于社會發(fā)展自然歷史過程的再思考/125
論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建構原則/137
評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模式/148
論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對落后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必然性的探討/157
論西方歷史哲學中的歷史必然性觀念及其演變
兼論馬克思歷史必然性觀念的基本特征/171
論社會科學方法的發(fā)生、范式及其歷史性轉換
兼論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185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主題和理論特征的再思考/199
論實踐的世界觀意義/216
關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再思考/225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關系的再思考/240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再思考/253
下冊
|第三編20002015年|
建構·反思·反映: 關于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再思考/273
知性思維向辯證思維的復歸: 關于辯證思維的再思考/288
法國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及其啟示
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305
馬克思: 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開創(chuàng)者
關于馬克思哲學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關系的再思考/317
歷史唯物主義: 批判的世界觀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主題、理論空間和理論意義的再思考/329
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344
論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生成邏輯/347
論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語境與多重邏輯/364
馬克思哲學的革命變革: 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379
馬克思哲學: 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批判的統(tǒng)一/386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形成與演變/396
哲學的本性與位置/434
馬克思主義哲學: 我們時代的真理和良心
紀念馬克思逝世130周年/442
關于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五個重大問題的再思考/458
關于價值、價值觀與核心價值觀的再思考/487
|第四編20162020年|
關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再思考/499
關于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革命性變革的再思考/519
關于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再思考/545
關于恩格斯辯證法思想的再思考/564
關于理論思維、辯證思維與否定性思維的再思考/583
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的馬克思主義/592
|附錄|
一般和個別與共性和個性/605
論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及其特色/608
論鄧小平理論的主題和風格/61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當代中國的歷史轉折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629
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相結合/637
在實踐中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
紀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fā)表40周年/639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話語體系的內涵/651
后記/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