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次對華東地區(qū)發(fā)表的新分類群和模式標本進行了考證和梳理,作者通過查閱工具書和網絡數據庫,獲取原始文獻,結合采集史,整理模式標本,解決歷史疑難,考證了模式標本類別(特別是后選模式)、采集地和采集人,并給出了中文地名和人名,單獨列出了對采集地存疑和誤判為華東地區(qū)的模式標本。全書采用了最新的分類系統(tǒng),將是《華東植物志》和相關省級植物志等編研的重要參考資料,也為全國民國時期及之前的植物模式標本信息的收集整編提供了資料和樣例。
模式標本是植物分類學研究、植物志編研、植物多樣性編目和植物采集史撰寫的基礎資料。本書第一次對華東地區(qū)發(fā)表的新分類群和模式標本進行了考證和梳理,收集范圍包括華東六省一市(安徽、福建、江蘇、江西、山東、浙江和上海),時間跨度回溯到清代中期,對模式標本類別進行了整理,特別是后選模式,并對歷史拼法繁多的采集人和采集地等采集信息進行了釋讀和考證,將是《華東植物志》及相關省級植物志等編研的重要參考資料。
劉軍,博士,就職于浙江大學圖書館,主要做圖書情報學、植物分類學文獻、新物種報告和近代植物學史的研究。
李攀,博士,就職于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要從事植物系統(tǒng)分類和進化研究。
趙云鵬, 博士,就職于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要進行中國特有孑遺樹種的進化生態(tài)學與保護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