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包括: 空間、屬性信息查詢, 專題地圖顯示, 屬性數據管理, 地圖布局, 空間數據的輸入、編輯, 空間參考、坐標系轉換, 空間校正, 空間插值, 考慮成本的空間距離, 緩沖分析, 疊合分析, 鄰域分析, 空間統(tǒng)計, 不規(guī)則三角網、三維多面體的生成, 視線、視域分析, 網絡分析, 地圖注記, 制圖綜合, 基于元數據的搜索和維護, 模型構建器, 等等; 涉及GIS 各種數據模型、處理功能, 并有綜合練習幫助學習者加深體驗和理解。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四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初識ArcMap
第1章地圖顯示、簡單查詢1
1.1ArcMap操作界面、地圖顯示1
1.2地圖縮放3
1.3簡單查詢5
1.4關于在地圖上選擇要素6
1.5按特定字符串查詢9
1.6ArcMap的退出、再進入9
1.7若干專用術語10
1.8本章小結11
思考題12
第2章地圖圖層、符號、注記13
2.1新建圖層13
2.2要素分類顯示14
2.3符號隨地圖同步縮放16
2.4圖層透明17
2.5點密度圖18
2.6統(tǒng)計指標地圖19
2.7地圖注記19
2.8圖層設置的保存、再利用22
2.9圖層組22
2.10地圖文檔的操作23
2.11本章小結23
思考題24
第二篇屬性表、要素分類、地圖布局
第3章屬性表25
3.1按屬性選擇查詢25
3.2統(tǒng)計、匯總27
3.3屬性輸入、編輯29
3.4表和表的連接31
3.5選擇記錄、過濾要素34
3.6超鏈接35
3.7字段的顯示設定36
3.8時間屬性37
3.9本章小結38
思考題39
第4章要素分類、分級顯示40
4.1專題地圖符號類型40
4.2定性分類圖41
4.3定量分類圖43
4.4多屬性分類圖47
4.5關于定量分類方法48
4.6本章小結49
思考題50
第5章地圖頁面布局51
5.1進入布局視圖51
5.2頁面的基本設置52
5.3設置頁面中的數據框52
5.4向頁面添加制圖元素53
5.5頁面布局的進一步處理55
5.6本章小結57
思考題57
第三篇要素輸入、編輯、校正
第6章點、線、面要素輸入、編輯58
6.1新建要素數據集、要素類58
6.2一般編輯過程59
6.3線要素的輸入、編輯60
6.4多邊形的輸入、編輯65
6.5點要素的輸入、編輯68
6.6本章小結68
第7章要素編輯中的拓撲關系69
7.1借助拓撲關系編輯要素69
7.2同一圖層內檢驗數據質量71
7.3不同圖層間檢驗數據質量74
7.4關于拓撲關系的若干專用術語77
7.5本章小結79
思考題81
第8章CAD數據轉換輸入82
8.1DWG文件的直接使用、簡單轉換82
8.2DWG文件轉換至地理數據庫,修正拓撲差錯84
8.3轉換生成線要素類、修正拓撲差錯90
8.4本章小結94
思考題96
第9章空間參考及坐標系97
9.1坐標系的臨時變換97
9.2坐標系的持久變換101
9.3含XY坐標的文本文件轉換為點要素102
9.4設置投影坐標系,轉化輸出KMZ文件104
9.5本章小結106
思考題108
第10章空間校正109
10.1仿射變換校正109
10.2橡皮頁變換校正111
10.3邊匹配校正113
10.4影像配準115
10.5數據輸入、坐標校正綜合練習116
10.6關于校正方法的若干解釋117
思考題119
第四篇柵格數據生成和分析
第11章柵格數據生成、顯示120
11.1生成高程柵格120
11.2高程柵格轉換成坡度柵格123
11.3生成密度柵格125
11.4顯示遙感影像127
11.5本章小結129
思考題131
第12章柵格重分類、疊合132
12.1中學選址依據、評價方法132
12.2離開現(xiàn)有中學距離、人口密度、土地使用柵格的生成132
12.3重分類獲得單項評價柵格136
12.4確定明顯不符合要求位置137
12.5綜合評價138
12.6準則標準化、加權綜合139
12.7本章小結143
思考題143
第13章距離及成本144
13.1生成距離柵格144
13.2鄰近分配145
13.3考慮成本的鄰近分配148
13.4坡度對公路選線的影響149
13.5成本距離的計算原理153
13.6本章小結154
思考題154
第五篇矢量型空間分析
第14章基于空間位置的查詢155
14.1包含選擇查詢155
14.2相交選擇查詢155
14.3相鄰選擇查詢157
14.4空間連接查詢160
14.5本章小結161
思考題162
第15章緩沖區(qū)163
15.1點要素的緩沖區(qū)163
15.2線要素的緩沖區(qū)166
15.3多邊形要素的緩沖區(qū)167
15.4利用緩沖區(qū)計算道路網密度169
15.5本章小結172
思考題172
第16章多邊形疊合、歸并173
16.1線和面的疊合173
16.2多邊形疊合練習簡介174
16.3主要處理過程176
16.4結果表達、匯總178
16.5本練習小結179
16.6疊合功能簡介180
16.7多邊形歸并180
思考題182
第17章鄰近分析、泰森多邊形183
17.1點和點的鄰近分析183
17.2點和線的鄰近分析186
17.3面和面的鄰近分析187
17.4劃分消防站服務區(qū)188
17.5劃分公園服務范圍189
17.6本章小結190
思考題191
第18章空間統(tǒng)計192
18.1地圖文檔的初始設置192
18.2中心位置的測度192
18.3離散度的測度195
18.4空間模式分析——全局空間自相關196
18.5空間聚類分析——局部空間自相關199
18.6本章小結201
思考題201
第六篇三維表面
第19章地表模型生成、顯示202
19.1點狀要素產生不規(guī)則三角網202
19.2不規(guī)則三角網其他常用顯示方式203
19.3場景顯示205
19.4在地形上疊加影像圖208
19.5本章小結210
思考題210
第20章工程中的土方、縱坡211
20.1由等高線產生不規(guī)則三角網211
20.2計算工程填挖方213
20.3利用二維線要素生成縱剖面215
20.4臨時生成縱剖面線216
20.5本章小結217
思考題217
第21章通視分析218
21.1輸入視線、分析通視218
21.2單點視域分析219
21.3路徑視域分析221
21.4用三維線要素分析通視223
21.5天際線與建筑限高226
21.6本章小結229
思考題229
第七篇網絡分析
第22章最佳路徑、最近設施、服務區(qū)230
22.1構建網絡數據集230
22.2產生最佳路徑231
22.3查找最近設施235
22.4產生服務區(qū)239
22.5本章小結241
思考題242
第23章上下行、交叉口互通243
23.1道路單向行駛243
23.2上下行車速不同246
23.3交叉口互通250
23.4網絡數據維護254
23.5本章小結256
思考題257
第24章選址與配置258
24.1概述258
24.2建立網絡數據集258
24.3需求和供給的初始設定260
24.4交通總成本最低的小學選址、學生配置261
24.5覆蓋范圍最大的選址與配置265
24.6設施數量最少的選址與配置266
24.7有容量限制的最大覆蓋范圍267
24.8本章小結269
思考題269
第八篇數據源、注記、制圖綜合
第25章數據源、元數據270
25.1基本數據源270
25.2新建地理數據庫272
25.3數據項的預覽274
25.4數據項的搜索276
25.5查看、維護元數據279
25.6關于數據源、數據庫、元數據的小結280
思考題281
第26章地圖注記282
26.1注記要素282
26.2尺寸注記285
26.3屬性標注286
26.4文檔注記290
26.5本章小結292
思考題293
第27章制圖綜合294
27.1多邊形簡化294
27.2建筑物簡化296
27.3多邊形聚合298
27.4提取中心線300
27.5線的平滑301
27.6本章小結302
思考題303
第九篇綜合應用
第28章模型構建器304
28.1模型構建器的初步知識304
28.2中學選址評價方法、過程304
28.3初始設置305
28.4距現(xiàn)有中學的距離、人口密度、土地使用柵格的生成305
28.5各項指標標準化308
28.6確定明顯不符合要求位置310
28.7模型的運行和維護313
28.8本章小結314
思考題315
第29章基于網絡的設施服務水平316
29.1概述316
29.2建立網絡數據集316
29.3生成公園服務區(qū)317
29.4估算服務區(qū)人口320
29.5計算服務水平321
29.6計算有關指標322
29.7本章小結323
思考題323
第30章復雜地形中的選址324
30.1概述324
30.2環(huán)境限制分析324
30.3計算取水費用328
30.4計算鐵路支線修建費用332
30.5計算煤炭運輸費用334
30.6評價指標的標準化、綜合化337
30.7本章小結340
思考題343
附錄一軟件平臺、練習數據、參考讀物344
附錄二拓撲規(guī)則說明345
詞匯索引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