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聚焦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公共性建設(shè)、詩歌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詩歌與日常生活的接軌、高校新詩教育等理論問題,闡釋張曙光、西渡、周倫佑、晴朗李寒等詩人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詩歌發(fā)展的關(guān)系。
		
	
	吳昊,女,山東泰安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廊坊師范學院文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近年來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南方文壇》《文藝爭鳴》等刊物發(fā)表論文近40篇,編有《拯救的詩歌——戈麥研究集》(華文出版社2022年版)。
	
	
 
	目錄
	
	第一部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觀察
	
	試論21世紀詩歌“公共性”的深化與出路
	
	“遺照”式寫作:論張曙光詩歌中的歷史敘事
	
	朝向未來的“晚期風格”——論西渡詩歌的轉(zhuǎn)型
	
	從“反叛詩學”到“介入詩學”——論周倫佑詩學觀念的轉(zhuǎn)變
	
	“夢境”書寫與“中國經(jīng)驗”——論顧城海外時期的詩歌寫作
	
	“身份”視域中的晴朗李寒詩歌
	
	論1980—2000年大眾文化與詩歌的關(guān)系
	
	詩歌的“在場”與“在場”的詩歌——從《新世紀詩典》看21世紀詩歌發(fā)展的可能性
	
	走向日常的繆斯——從幾個節(jié)點略談“詩歌生活”
	
	怎樣讀現(xiàn)代詩(課堂實錄)
	
	第二部分戈麥詩歌研究及文本細讀
	
	青年意義危機與精神裂變——戈麥與1980—2000年轉(zhuǎn)型期詩歌
	
	對抗日常生活:論戈麥對語言的探索
	
	讓不可能的成為可能——戈麥詩歌語言張力論
	
	詩:尋找知音——《海上,一只漂流的瓶子》細讀
	
	戈麥《誓言》細讀
	
	二十二歲:一個謎題——戈麥《二十二》細讀
	
	“我的天蝎座上一只伏臥的天鵝”——戈麥《天鵝》細讀
	
	中國當代詩歌寫作中的“工蜂”精神——以戈麥《工蜂》為出發(f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