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烽火中原》是“宋金逐鹿”系列歷史小說的第三部,講述的是吳玠在仙人關一戰(zhàn)擊退金軍,自此金軍放棄了自陜入川的戰(zhàn)略企圖,川陜一線得以安寧。與此同時,南宋開始局部反攻,最大戰(zhàn)果當屬岳飛只用兩個月便收復襄陽六郡,使得川陜、荊襄與東南連成一片,南宋在戰(zhàn)略上處于更為有利之地位,岳飛也憑此戰(zhàn)力進封節(jié)度使,真正步入中興名將之列。夾在金、宋之間的傀儡偽齊皇帝劉豫,一心想借助金軍之勢滅掉南宋,然而籌劃不周,反而招致大敗,兒皇帝地位岌岌可危。然而在大好形勢下,張浚措置乖方,導致淮西兵變,葬送大好形勢。所幸此時金國主和派撻懶掌權,雙方幾經(jīng)磨合,終于簽定南北和議……
許韜,1970年代生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并獲美國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MBA學位,曾擔任某著名媒體北美分社副社長,并擔任過民企、外企總經(jīng)理,著有教育勵志作品《永生的信物》,該書被翻譯成韓文出版,被稱為“極美的勵志書”;職場商戰(zhàn)小說《對決》《對決2》;歷史小說“宋金逐鹿”系列。
天威凜冽
紹興四年(1134)二月,正是吳家軍在仙人關與十幾萬匯聚而來的金軍對峙之際,在川陜待了近五年的張浚一行,經(jīng)過數(shù)月的長途跋涉,終于抵達臨安。
回到臨安的張浚,立刻受到了士子們的熱烈歡迎。過去數(shù)年,張浚在陜西雖有富平之敗,然而之后大宋西軍臥薪嘗膽,在和尚原兩戰(zhàn)兩勝,饒風關一戰(zhàn)又重創(chuàng)金軍,使金軍侵入四川,再順江東下滅宋的企圖始終未能得逞。特別是和尚原一戰(zhàn)大敗曾經(jīng)橫掃江南的兀術大軍,尤其令東南士民大呼痛快,天下士子,早將張浚比作力挽狂瀾的中流砥柱、知難而進的赤膽忠臣。
張浚受此追捧,自是十分感動,也極想交游士林,一吐心中豪氣,但他卻不得不深居簡出,絲毫不敢有驕矜之舉。
回到臨安,立即便有詔書下來,令張浚將隨行軍馬全部交付神武中軍統(tǒng)制楊沂中,接下來三日,卻不見有半點音訊從宮中傳來,既無慰問,也無詔令,讓張浚頗有些忐忑不安。
第四日,終于得到皇上的旨意,令他次日入宮覲見。張浚剛松一口氣,傳旨的內侍卻將一份奏章遞給他,道 :“這是御史中丞辛炳的奏章,官家讓樞密看一看!
張浚一聽到辛炳的名字,不禁心頭一顫。送走內侍,趕緊回到書房看這份奏章,還沒看幾行,便覺得胸中一股怒火摻和著委屈直往上涌,奏章中把張浚在川陜數(shù)年的苦心經(jīng)營貶得一文不值,道 :“富平之役,趙哲轉戰(zhàn)用命,勢力不敵而潰,浚乃誅哲,致其徒怨叛 ;又信王庶一言,殺曲端于獄中,端之部曲又皆叛去 ;和尚原之戰(zhàn),王萬年之功為多,浚乃抑之,王萬年怨憤叛去,與趙哲、曲端部卒力窺川口,金人特因之耳……”
張浚氣得渾身發(fā)抖,這叫什么話!就算曲端之死其中頗多曲折,尚可一辨,但趙哲臨陣率先奔逃,以致兵敗如山倒,怎么就成“轉戰(zhàn)用命”了?金人屢次進攻川口,乃是為了先占四川,進而順江東下攻取江南,如何把這賬賴到自己頭上去?
壓抑了數(shù)日的情緒像山洪一樣爆發(fā)出來,張浚狠狠地將奏章?lián)ピ诘厣希媚_死命地踩踏,直到把奏章蹂躪得如同咸菜一般,自己也累得氣喘吁吁才作罷。
他頹然坐在榻上,回頭一看,幾名仆役像傻子一樣立在后面,不知所措。張浚喘了口氣,整了整衣裳,重新坐好,命人將地上的奏章抹平,仆役又端上來一杯熱茶,張浚喝了兩口,心緒平靜下來,接著看辛炳的彈劾奏章。
奏章后面的話更加尖刻,但張浚都面不改色,甚至讀到說他任用劉子羽等奸邪小人時,也不過在心里冷笑一聲。讀完后,他將奏章擱在案上,陷入了冥思。
他心里忽然平靜下來,皇上將奏章直接交到他手中,雖屬警誡,卻也有回護之意,畢竟沒有公之于眾,算是給他留了幾分面子。既然如此,自己什么也不必爭辯,凜然受訓就是了。
次日,張浚入宮覲見趙構。君臣二人一別五年,離別時都是青春年少,數(shù)年磨礪下來,兩人眉宇間各添了幾分滄桑,此中甘苦,只有身在其中方能體會。
張浚百感交集,還沒張口,便哽咽不能成語,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滴滴答答掉在都堂地磚上,頓時打濕了一大片。
趙構心里頗為觸動,他當然知道張浚為了保住川陜,可謂竭心盡力,縱然才能有所不逮,致有富平之敗,但其后臥薪嘗膽,屢挫敵鋒,將十幾萬金軍拖在陜西數(shù)年,才使得朝廷覓得喘息之機,經(jīng)營東南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