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論
天空,這一使人敬畏的存在,已經在所有時間和地點給人類文 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今卻很少被關注。直到最近我們才得以 構建出圍繞我們自身的環(huán)境之繭。在美國的街道安裝路燈后不到 一個世代,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寫道:
有人可能認為,大氣之所以被設計成透明的,是為了讓人們領略天體這一莊嚴的永恒存在。從城市的街道上看,它們是如此的偉大! 如果星辰僅僅是一千年出現(xiàn)一次,人類怎么可能去信仰和崇拜,并歷代傳頌著對曾經出現(xiàn)的上帝之城 的記憶! 然而,每晚這些美麗的使者都會降臨,并以它們訓 誡的微笑照亮整個宇宙。
愛默生怎能想象出當前的生活狀態(tài),大多數都市人都對清澈夜晚一片漆黑的天空這何等壯觀的景象一無所知。更少有人曾經親眼看見這道燦爛的銀河,隨著時間和季節(jié)的不同,其光跡不斷扭曲和波動,穿越天際。充斥我們周身的人工制品在把我們與自然環(huán)境隔離,賦予我們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今也將我們與天空、我們的原始遺產隔絕到一個史無前例的地步。這不幸的后 果是根本不了解天地之間的聯(lián)系,沒有意識到天文現(xiàn)象曾在歷史上何等深刻地影響著藝術、神話、宇宙論、文學、音樂、哲學和建筑 環(huán)境等各自不同的領域。然而,我們還擁有愛默生上帝之城的 記憶嗎? 愛默生成為超驗主義的領路者并不是沒有原因的。
南非斯布度洞穴寬敞的巖棚深達8米,這反映出7.7萬年前 此處長期被人類居住。位于法國多爾多涅省萊塞濟和哥魔洞, 是一個約公元前1.4萬年的馬格達林雕刻和繪畫的陳列所,此 處的文化沉積和大量的火石工具,證明了人類從莫斯特文化時期 (距今公元前30萬3萬年)開始就長期居住于此?v然對其遠 親尼安德特人的認知能力存在懷疑,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舊石器 時代晚期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馬格達林洞穴藝術的克羅馬努人(其腦容 量比我們大1/3)是現(xiàn)代人類,其智力程度不亞于我們。在其所 處時代既有概念框架的限制下,他們在迎接自己的時代挑戰(zhàn)時展現(xiàn)出豐富的智識。萊塞濟的居民對夜晚出現(xiàn)的壯麗景觀,那個周天旋轉的發(fā)光圖案有何感觀? 當他們開始感受到不同星座在特 定季節(jié)出現(xiàn)的規(guī)律性時,他們可能向后代講述什么樣的故事以方便他們記住其賴以生存的鮭魚或麋鹿的產卵、遷徙即將到來時的 天象預示? 可能他們并不像后來的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埃及人和希臘人那樣,讓他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的與季節(jié)相聯(lián)系的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之神棲居于天空之中? 這種非凡的想象可能還 保存在拉斯考和其他一些地方。正如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在評論弗雷澤的《金枝》時談道:
人的影子,具有一個人類或其鏡像的外觀,雨、暴風雨、月相變化、季節(jié)變遷、動物和人類之間的異同、生死、性欲,簡 單來講,一個人年復一年周身所感知到的一切,以最多姿多彩的方式相互聯(lián)系,這些都會體現(xiàn)(起作用)在他的想法(他的哲學)中,他的行為舉止一望便知……
拉斐爾·佩塔佐尼把這種影響用更詩化的語言進行表述:
天空,以其廣袤無垠、循環(huán)反復、燦爛光輝,極易在人類 心靈中激發(fā)出崇高感、無以匹敵的威嚴和至高無上的神秘力量。天空使人產生對神的崇拜,這種對圣靈顯跡的崇拜,最適合用上帝這一概念進行表達。
1894年,維多利亞時代杰出的天文學家、天文考古學之父約瑟夫·諾爾曼·洛克耶在其著作《天文學 的黎明:古埃及廟宇崇拜和神話研究》中第一次描繪了天文學對古代埃及人的重要性,展示 了金字塔以非常精準的度數指向天文學上的一個點。他的發(fā)現(xiàn) 基本上被忽視,直到20世紀中期杰拉爾德·斯坦利·霍金斯和其他人開始發(fā)表他們在巨石陣和其他巨石遺跡中發(fā)現(xiàn)的天文學陣列的研究。喬治·德·桑提拉納和赫塔·馮·戴程德在他們備受爭議但深具啟發(fā)性的《哈姆雷特的石磨:論神話和時間框架》中推測天文學知識在古代以神話進行體現(xiàn)和傳播。 1972年,亞歷山大·馬爾沙克出版了其開拓性研究《文明的根源:人類第一件藝術、符號和標記的認知起點》,指出冰河時期的古代歐洲居民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可能以簡陋的方式記錄月相。
天文考古學已經發(fā)展成熟為一門學科,這尤其歸功于安東尼·阿維尼、胡安·安東尼奧·貝爾蒙特、約翰·貝爾提·卡爾森、馮·德爾·張伯倫、米歇爾·霍斯金、斯 坦尼斯洛·伊萬尼諾斯基、史蒂文·邁克拉斯基、金姆·馬勒維爾、邁克爾·拉彭魯克、克萊夫·拉格爾斯、馮時、萊昂內爾·西姆斯、羅爾夫·辛克萊、瑞·維特、雷·威廉姆森、湯姆·朱伊德馬和其他許許多多一流學者示范性的研究工作。更傾向于推測性的早期觀點逐漸被淘汰,愈加重視人種學證據和文化背景、方法和理論的精確性,以及出土資料的人類學闡釋。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界定天文考古學所需的多學科方法,需要結合部分或全部人類學、 天文學、人種學、歷史學、統(tǒng)計學和景觀考古學方法。隨著精準 的天文軟件、電腦動畫、全球定位系統(tǒng),衛(wèi)星圖像等數字工具的快 速發(fā)展,現(xiàn)在更容易準確地模擬古代觀測條件,更好地理解天體、星座、天頂和地平線現(xiàn)象,以及全年和幾個世紀以來的地形之間的相互關系。
隨著對歷史學和人種學愈加關注,出現(xiàn)了一個領域更為廣泛的文化(或民族)天文學學科,該學科關注具有大量人種學證據的現(xiàn)代和前現(xiàn)代時期,例如波利尼西亞的天文航海,西班牙編年史 記載的印加和瑪雅星象知識和歷法。全世界的學者已經發(fā)表了許多著名的建筑遺址和文化現(xiàn)象,它們的設計明顯與天文學有關,目前其地理分布已從印度次大陸延伸至中國,從歐洲到美索不達米亞,從美國西南部到中南美洲,從澳大利亞到太平洋島嶼。
在中國,考古學背景下的天文學研究仍由天文學史家主導, 他們很少具備能力能對相關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進行詳盡的探究。 然而,馮時的《中國天文考古學》(2007)和江曉原的《天學真原》(2004)是近年來里程碑式的研究,前者對于最近的考古發(fā)現(xiàn)、天文實踐和出土實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盡管中國的天文學遺產非常豐富,然而它們缺乏從一個文化視角進行背景分析。最近的一個例外是孫小淳和雅各·基斯特梅柯合著的《中國漢代的天空:星座與社會》,它開始對早期帝國天文星占學的思想價值進行分析。與使用巨石的英國和歐洲、埃及,或瑪雅和印加世界進行比較,他們擁有大量的紀念性石頭 建筑和古代城市聚落,而古代中國、朝鮮和日本存世的建筑遺址很少,這意味著東亞文化圈的天文考古學研究將非常不同。
雖然中國前帝制和早期帝制時期的紀念性建筑遺址僅限于古代的夯土地基、城墻和墓葬,但是中國的天文考古學研究得益于中國文字記錄的持續(xù)時間的長久和豐富。因此,中國的天文考古學研究需要兼通漢學與中西方天文學。我希望這本書將證明一個未受過正式訓練的天文學家也可以從事這類研究。鑒于天文考古學多學科的內在特性,積極不斷地進行學者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為了豐富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以應對天文學在全世界各文化中所體現(xiàn)出的多樣性。 在茫茫的數千年中,世界各個角落的人類祖先在夜晚注視著天空展示的宏偉景象,尤其是天黑以后出行不安全,一小圈忽隱忽現(xiàn)的人類火光之外就是隨處可見的星光閃耀的天空,這種觀測大多置身于這種環(huán)境中。面對天空的壯麗景觀,無論是人類文化應對體現(xiàn)出的巨大差異,還是突出的共性,都可以從中獲得寶貴的認知。必須敏銳地意識到古人所嘗試的各種可能性的疆域。
目 錄
序言 1
前言 1
鳴謝 1
導論 1
第一部分 龍時期的天文學和宇宙論
第一章 天文學始于陶寺 21
天文學與靈臺 25
結構特點 27
實測考量 33
瑤山和匯觀山太陽祭壇 35
其他靈臺觀測 40
第二章龍的觀測 44
龍的形成時期 44
昭公29年(公元前513年) 47
天文學和馴龍 51
辰,指示時節(jié)的天上之龍 64
中國龍的自然主義源頭 68
奇特的龍 75
結論 85
第二部分 以天上為基準
第三章向上帝看齊 89
太一和北極 95
無為 96
北斗和帝國權力 98
季節(jié)化的時鐘與北斗 101
青銅器時代的先驅 102
北極的移動 103
北極星的更替 106
帝字的起源 108
上帝的角色 110
埃及類似的方法 115
古文字和語言證據 119
結論 121
第四章 把上天拉下凡間 123
對準和偏離 124
早期文獻中的都城建造 129
何時定之方中 132
北極定向 135
營室東壁為天廟 140
定的定向功能 141
定正而真 144
真與鼎 145
結論 148
第五章 星空的啟示和文字的起源 153
歷法符號是一種文化必需品 157
歷法中的干支 160
早于文字的圖像記錄 168
干支符號在歷法中的應用 178
從天空得到啟示 180
天象的圖示化描繪:《河圖》《洛書》 182
第三部分 行星征兆和宇宙論
第六章 宇宙政治天命 197
天象以及它們與政治王朝的相互關系 198
舉一反三從歷史到史前 208
批判性的反駁 209
五行對應的早期萌芽 214
五德的朝代更替 223
第七章 超自然的修辭 226
天命 234
上帝的行星臣屬 240
商周對比 242
漢代的追溯性解釋 246
第八章宇宙論與歷法 250
絕天地通 255
歷法失序 261
商代宗教的發(fā)展 264
第四部分 戰(zhàn)國和漢代的星占學
第九章 星象預兆與城濮之戰(zhàn) 271
晉文公霸業(yè)的歷史敘述 273
分野星占學理論 275
分野星占學的基本原則 278
相關星占學對應的起源 285
以銀河為界限的宇宙學圖景 287
歲星在分野星占學中的實際運用:以《左傳》為例 291
《國語》對晉文公復國的闡釋 292
政治軍事行動與天象的關聯(lián) 300
《國語》中兩則記述的星占學比較 305
結論 306
晉文公復位和城濮之戰(zhàn)(公元前632年3月12日)相關事件的 時間表 308
第十章 新的星占學模式 312
案例分析:趙充國將軍和公元前61年戰(zhàn)役 318
考古學論證 326
結論 329
第五部分 與天空在一起
第十一章 宇宙化的都城 333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的宇宙化都城咸陽 334
咸陽之名的天文對應一個推測 340
時空的宇宙一致性 345 漢代的宇宙化都城 346
天廟原型明堂 358
明堂 360
模擬上天的明堂 361
結論 366
第十二章 時間性和時空建構 367
中國古代時間和類型觀念的特征 371
《易經》中的共時性 376
繩索,編織和時空的結構性比喻 382
第一個時空模型 383
相關天文學結構的比喻 387
天之綱紀 389
結論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