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以其獨特的競技形式與優(yōu)秀的青年工程師文化吸引了眾多科技愛好者的廣泛關注。賽事倡導學生秉持熱愛探索的初心,用實踐檢驗真理,用行動創(chuàng)造價值,在過程中收獲成長。希望通過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的舉辦,培養(yǎng)更多的青年學子,搭建一個可以充分交流、互助共贏、不斷進步的人才培養(yǎng)平臺。
編者在參與賽事期間,通過對機器人在機械、嵌入式、硬件、軟件方面的研究與學習,將從書本中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讓學習到的專業(yè)知識能夠有更實際的運用場景,特此有感:
(1) 東北大學的校訓就包括知行合一,隨著RoboMaster機器人技術的不斷提升,僅能夠實現(xiàn)基礎功能的機器人很難適應如今的比賽場地,這使得參賽的青年工程師在規(guī)則框架下不斷提升機器人性能。東北大學TDT團隊自參賽以來,始終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改進發(fā)射機構,不斷提升底盤功率控制性能,不斷提升視覺技術,在一年又一年的傳承下積累了大量機器人研發(fā)經(jīng)驗。
(2) 知行合一、開源分享是科技持續(xù)發(fā)展的主旋律。知行合一的工程師思維就是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實踐,然后再通過實踐提升到理論的過程,這也是TDT隊名的由來。另外,在機器人研發(fā)領域,閉門造車并不能有很大的提升,多交流、多進行開源分享,才可能得到更大的提升。
(3) 初入實驗室的時候,由于缺少系統(tǒng)學習RoboMaster相關知識的書籍,導致花了大量的成本去完成最基礎的功能,在第一次制作步兵機器人的時候,我們更多是依靠自己平時的調參測試。而在后期研發(fā)和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主要依賴隊伍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知識體系,在解決實驗問題的過程中重新把知識體系梳理了一遍,這是非常難得的經(jīng)驗。
本書從機械結構、控制系統(tǒng)、視覺識別等多方面入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RoboMaster步兵機器人的技術原理與實現(xiàn)方法。希望通過這些內容,讀者能夠對步兵機器人的設計、制作與調試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進而激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探索精神,讓讀者感受青年工程師努力追求的格物致知精神文化。
本書第1章主要介紹RoboMaster機甲大師賽的發(fā)展歷程、RoboMaster步兵機器人的發(fā)展史與關鍵技術分析。
第2章至第6章圍繞最常規(guī)類型(四輪麥克納姆輪底盤構型)的步兵機器人展開技術分析。其中,第2章主要介紹步兵機器人的總體設計思路、重要參數(shù)選擇、關鍵零部件選型以及人機交互方式設計; 第3章主要介紹步兵機器人的機械結構設計,包括底盤設計、供彈方式設計、云臺設計、發(fā)射機構設計以及外觀保護設計; 第4章主要介紹步兵機器人的控制系統(tǒng)設計,包括系統(tǒng)需求分析、接口設計、電子元器件選擇與電路板設計、功率模塊設計與控制算法; 第5章主要介紹步兵機器人的視覺識別系統(tǒng)設計,包括需求設計、硬件選型、濾波算法以及裝甲板和能量機關的識別等; 第6章主要介紹在設計步兵機器人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7章介紹了平衡步兵機器人、全向輪步兵機器人及舵輪步兵機器人的部分內容。
本書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內容實用全面,適合廣大科技愛好者、機器人研究者以及相關專業(yè)的學生閱讀。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在RoboMaster步兵機器人的世界里暢行無阻,開啟屬于自己的機器人探索之旅。
本書由東北大學TDT機器人實驗室編寫。其中,第1章由王法祺編寫,第2章由劉鐵、蔡皓、彭陽、王法祺編寫,第3章由丁肖飛、劉希明、寶光輝、蔡皓、王法祺編寫,第4章由黃謙、肖銀河、鐘毅、趙東陽、徐俊杰、曹澎駿、張譽忠、梁文生、馮宇霖編寫,第5章由李御霖、嚴俊涵編寫,第6章由黃謙、李昱棋、黃竟洋編寫; 第7章由梁文生、陳培澤、王敏、李興佳、王法祺編寫。全書由陸志國、劉沖統(tǒng)稿。
限于編者水平,錯誤和欠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著者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