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版系國內(nèi)第一部傳記理論教材,其主要內(nèi)容有三:一、傳記理論問題,著重探討傳記的特質、分類、要素、功用及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二傳記發(fā)展史,分別描述西方和中國傳記發(fā)展概況,傳記理論演變的軌跡;三傳記寫作實踐問題,針對中外傳記寫作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如準備工作原則方法、謀篇布局、語言文字技巧、體例和細節(jié)處理等),分別作了詳盡的分析和歸納,進而提出建設性意見。
這次修訂改版,除了重刊原版文字外,以傳記散論為題增補了作者的幾篇相關論文。
中國著名作家朱文華的傾心力作。筆風利落,敘述嚴謹。從多視點多層次,廣角展示傳記理論的體系構成。
建立傳記學(代序)
傳記作為一類特殊內(nèi)容題材和文體的作品,自20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了越來越多人們的重視:不少人從知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到各界人物,乃至普通的知識青年,都在努力地使自己成為傳記作者,而更多的讀者稍有讀書興趣的普通人,也無不自覺或不自覺地躋身于傳記作品的熱烈的接受者的行列。例如,在英國,一部《約翰生傳》風靡天下,傳主約翰生的知名度毫不遜色于政界風流人物;而在中國,《史記》中的不少人物篇章,幾乎都為每一個有閱讀能力的人所贊賞。特別是近幾十年來,世界上似乎形成了傳記熱,傳記作品的出版量差不多以幾何級數(shù)增長,有些傳記作品的銷售量甚至壓倒了暢銷小說的銷售量,而在享有聲譽又極有權威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名單中,傳記作家也占了一席之地例如,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為邱吉爾,獲獎理由為歷史與傳記的描寫,保存了高貴的人類價值,成就了輝煌的功績。參見《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第30卷,邱吉爾),書華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1981.7。。反顧中國的情況,1976年后,傳記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xiàn),由此可以說,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記熱已經(jīng)明顯地感染了中國。
以上是事情的一個方面。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在世界范圍的傳記發(fā)展史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反常的現(xiàn)象,這就是傳記理論與傳記寫作的實踐往往有所脫節(jié),即理論的發(fā)展遠遠落后于寫作實踐的變化、深入、革新和突破。以西方論,除了安德烈·莫洛亞的《傳記文學面面觀》等少量幾部書外,很少能再找到類似文學概論的傳記概論和傳記創(chuàng)作論一類的專著實為憾事。中國的情況尤其是這樣。20世紀以來,除了梁啟超和胡適等人有些零星的論述之外,現(xiàn)代中國傳記理論幾乎還沒有形成知識體系。即使到了今天,當那么多的作者和讀者一起把視線轉向傳記作品時,仍然尋不到一本較為完整系統(tǒng)的傳記理論書籍,退一步說,即便是單篇文章也少得可憐。
上述傳記理論的薄弱狀況,還集中明顯地反映在這樣一個問題上: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的學者對于傳記概念本身,仍有不盡一致的理解和認識,翻翻各國編寫的百科全書,即可證實這一點。雖然從學術觀點上來說,見仁見智本是正常的,然而對于傳記這樣一個具體的事物的概念,畢竟應當給以質的規(guī)定性和準確的科學涵義的界定,而不應像對一首詩歌的理解那樣,托詞以詩無達詁的古訓。因為這樣做,對于傳記寫作的發(fā)展未必有利。
基于以上的認識,本書擬從傳記釋義入手,力圖較為完整地提出筆者對于傳記基本理論的一些看法。其次,對于中外傳記寫作及理論的發(fā)展情況,筆者也想根據(jù)自己粗淺的了解和認識,作一番評述。另外,考慮到讀者中有不少人可能因有志于學習傳記寫作而亟需得到入門指引,所以本書還擬通過歸納總結中外傳記寫作的經(jīng)驗教訓,提出傳記寫作的若干通則、規(guī)律以及具體技巧方面的共性問題。為了盡可能地說明問題,本書還擬從各有關角度分析一批中外傳記作品,使之成為佐證相關理論問題的實例。這樣,本書的內(nèi)容以及寫作意圖,在于理論、歷史和實踐三方面并重,同時也注重學術性與通俗性、學理性和實用性的結合。
當今國際上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重視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建立和建設。不獨自然科學界如此,即使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界也是這樣。然而,使筆者感到疑惑不解的是,在這熱鬧非凡的建立和建設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浪潮中,尚沒有學者提出建立傳記學的問題本書稿送出版社后,筆者讀到了馬相武的《傳記工程: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建設》(刊《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1991年第2期),該文提議建立當代文學的史料學及其分支傳記學。筆者認為,這一意見是值得重視的。當然,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學科,其實都應該建立相應的史料學及其分支傳記學。。而實際上,建立一門傳記學是有充分理由和條件的。擇其犖犖大端,至少有以下幾點。
第一,雖然傳記理論是薄弱的,但理論分歧卻相當明顯,也相當尖銳。唯其如此,正需要通過建立專門的新學科來作深入的研究探討。
第二,傳記寫作的歷史很長,并且在不斷地延續(xù),可供總結探討的規(guī)律性問題很多,而單從促進傳記發(fā)展的角度而言,也需要建立相關的新學科。
第三,傳記寫作及理論實際上涉及到歷史學、文學、人才學和心理學等多門專題學科的問題,其中可以探討和值得探討的問題的范圍相當深廣,因而專門建立傳記學也是適宜的和必要的。
第四,傳記理論與寫作實踐是大多數(shù)人所感興趣的問題,尤其是史學家、文學家、其他學者和新聞記者等,都可以從各自的學術研究的角度,來對涉及傳記的那些帶有根本性又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作交流研討,因而建立傳記學的研究人員的隊伍實際上早已形成,而且陣容也是強大的。
總而言之,把傳記當作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學科問題來研究,其對象、范圍是容易確定的,其研究資料也是取之不盡的,而研究隊伍也不難組織。更重要的是,傳記寫作的實踐已經(jīng)表明,建立傳記學有很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本書借寫序的機會鄭重地吁請有關學者,對于建立傳記學的問題予以切實的重視。
至于傳記學的學科體系,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完整地揭示出來,它將隨著傳記學的建立和研究的深入而逐步完善。不過,根據(jù)其他新學科建立的情況,似乎可以先作初步的規(guī)劃。例如本書將要列論的各個章節(jié)中的問題,至少可以構成傳記學的最基本的研究課題,而本書著眼的三大方面理論、歷史、實踐,似乎也可以確定為傳記學的三支基干。
〖BYN〗
朱文華,男,漢族,祖籍浙江鄞縣。1949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6年畢業(yè)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復旦大學中文系原黨總支書記、教授。197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筆名伍文。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作品《胡適評傳》《終身的反對派陳獨秀評傳》《魯迅、胡適、郭沫若連環(huán)比較評傳》《鄭振鐸評傳》《胡適開風氣的嘗試者》《傳記通論》《風騷余韻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背景下的舊體詩》《上海現(xiàn)代文學史》《再造文明的奠基石:五四新文化運動三大思想家散論》《中國近代文學潮流》《中國近代文學思想述略》《中國近代教育、文學的聯(lián)動與互動》等,主編《新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選》《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臺港雜文精品鑒賞》《葉圣陶散文選集》《上海文學志稿》等。曾獲全國高校優(yōu)秀教材中青年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等。
目錄
建立傳記學(代序)
理 論 篇
第一章 傳記釋義
第一節(jié) 傳記、傳記文學和傳記作品
第二節(jié) 傳記作品的本質屬性
第三節(jié) 幾點簡要的結論
第二章 傳記作品的分類
第一節(jié) 中外學術界對于傳記作品的分類意見
第二節(jié) 傳記作品分類的原則方法
第三節(jié) 傳記作品的分類示例說明
第三章 傳記作品的基本要素和功用
第一節(jié) 傳記文體興起和發(fā)展的原因及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傳記作品的基本要素
第三節(jié) 傳記作品的社會功用
第四章 傳記作品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
第一節(jié) 傳記作品與歷史學的聯(lián)系
第二節(jié) 傳記作品與檔案文獻學的聯(lián)系
第三節(jié) 傳記作品與文學的聯(lián)系
第四節(jié) 傳記作品與人才學的聯(lián)系
第五節(jié) 傳記作品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
第六節(jié) 傳記作品與文章學的聯(lián)系
第七節(jié) 簡要的結論
歷 史 篇
第一章 西方傳記寫作及理論發(fā)展的輪廓
第一節(jié) 古希臘羅馬時期
第二節(jié) 中世紀
第三節(jié) 文藝復興到18世紀末
第四節(jié) 鮑斯威爾和維多利亞時代
第五節(jié) 20世紀以來的現(xiàn)代傳記
第二章 中國傳記的傳統(tǒng)、特點及其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先秦:傳記的萌芽
第二節(jié) 兩漢:史傳的形成
第三節(jié) 魏晉六朝:雜體傳記的繁榮
第四節(jié) 隋唐以降至清末:舊傳記的發(fā)展與衰敗
第五節(jié) 戊戌維新到五四前后:新舊傳記的交替過渡
第六節(jié) 五四以來:現(xiàn)代傳記在曲折中發(fā)展
實 踐 篇
第一章 傳記寫作的準備工作
第一節(jié) 傳主的擇選
第二節(jié) 傳記類型的確定
第三節(jié) 材料的處理
第四節(jié) 有關學術課題的追蹤
第二章 傳記寫作的一般原則方法
第一節(jié) 傳記寫作的根本性原則
第二節(jié) 具體寫作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對矛盾
第三章 傳記寫作的謀篇布局
第一節(jié) 主要原則和思維原理
第二節(jié) 幾種最基本的篇章結構形式
第四章 傳記寫作的語言文字技巧
第一節(jié) 準確、簡練、生動三大要求的變通性
第二節(jié) 行文方法的多元性和統(tǒng)一性
第三節(jié) 史學筆法與文學筆法
第四節(jié) 關于合理虛構的問題
第五章 幾種主要傳記類型的一般體例
第一節(jié) 年譜
第二節(jié) 傳(評傳)
第三節(jié) 自傳(回憶錄)
第四節(jié) 小傳(辭書條目、簡介、注釋)
第六章 大中型傳記的技術細節(jié)處理和附錄性工作
第一節(jié) 技術細節(jié)處理的主要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幾項重要的附錄性工作
傳記散論
論傳記作品的本質屬性
把握矛盾,求得統(tǒng)一傳記寫作應把握的幾個原則方法
適可而止,過猶不及關于傳記作品文學色彩的度
抵制文學的誘惑我的傳記立場
傳記理論與寫作原則、方法的幾個關鍵詞
關于回憶錄撰寫的幾個問題
重視口述歷史
梁啟超的傳記作品及其理論的文史意義
胡適與近代中國傳記史學
附錄一:《現(xiàn)當代人物傳記研究》課程之教學大綱
附錄二:本書所提到的傳記作品書目總覽
后記
改版增補本之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