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1
1.1 新時代背景下的民族地區(qū)發(fā)展 ………………………………………1
1.2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社會調查的關系 ………………………5
1.3 綜合社會調查的興起及其影響 ………………………………………13
1.4 文化敏感的社會調查 …………………………………………………21
1.5 文化敏感的調查實踐嘗試 ……………………………………………24
第2章 文化視角下的社會調查 ………………………………………29
2.1 調查方法學的轉向 ……………………………………………………30
2.2 比較研究和社會調查 …………………………………………………34
2.3 社會調查作為一種社會互動過程 ……………………………………37
2.4 民族地區(qū)開展社會調查的困難 ………………………………………41
2.5 小結 ……………………………………………………………………44
第3章 文化適用的問卷設計 …………………………………………47
3.1 問卷設計策略 …………………………………………………………48
3.2 測量的等效性 …………………………………………………………51
3.3 敏感問題設計 …………………………………………………………57
3.4 減少認知負擔 …………………………………………………………63
3.5 問題順序效應 …………………………………………………………69
3.6 認知訪談 ………………………………………………………………74
3.7 民族地區(qū)調查問卷設計 ………………………………………………77
3.8 小結 ……………………………………………………………………87
第4章 文化因素與抽樣設計 …………………………………………90
4.1 特定文化背景群體中的抽樣挑戰(zhàn) ……………………………………91
4.2 多階段分層概率比例抽樣 ……………………………………………93
4.3 非概率抽樣設計 ……………………………………………………102
4.4 家庭內抽樣 …………………………………………………………109
4.5 民族地區(qū)抽樣設計實踐 ……………………………………………114
4.6 小結 …………………………………………………………………122
第5章 文化背景下的數據收集………………………………………124
5.1 數據收集模式綜述 …………………………………………………125
5.2 數據收集模式與調查對象的響應 …………………………………129
5.3 數據收集模式對項目響應的影響 …………………………………133
5.4 數據收集模式與測量誤差 …………………………………………135
5.5 文化背景與數據收集模式選擇 ……………………………………138
5.6 小結 …………………………………………………………………141
第6章 文化適當的訪問員……………………………………………144
6.1 訪問員的重要性 ……………………………………………………145
6.2 訪問員的角色和任務 ………………………………………………147
6.3 訪問員效應 …………………………………………………………149
6.4 訪問員培訓 …………………………………………………………160
6.5 訪問員管理 …………………………………………………………164
6.6 訪問員招募和培訓實踐 ……………………………………………166
6.7 小結 …………………………………………………………………169
第7章 社會文化與受訪者響應行為…………………………………172
7.1 影響調查響應的七大因素 …………………………………………173
7.2 文化取向與應答行為 ………………………………………………177
7.3 社會地位與應答行為 ………………………………………………188
7.4 社會期望響應 ………………………………………………………193
7.5 身份認同與受訪者響應機制 ………………………………………197
7.6 減少響應偏差 ………………………………………………………203
7.7 小結 …………………………………………………………………206
第8章 總調查誤差視角與數據質量…………………………………209
8.1 總調查誤差的提出和發(fā)展 …………………………………………210
8.2 總調查誤差的測量和應用 …………………………………………214
8.3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總調查誤差 ……………………………………217
8.4 小結 …………………………………………………………………220
第9章 未來方向………………………………………………………221
9.1 加快推動完整的、統(tǒng)一的社會調查 ………………………………221
9.2 提高社會調查的文化敏感性 ………………………………………224
9.3 計算機輔助訪問系統(tǒng)的開發(fā)與使用 ………………………………226
9.4 人工智能和大語言模型的地位與作用 ……………………………227
9.5 數據發(fā)布與共享 ……………………………………………………234
9.6 結論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