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污損是制約人類海洋開發(fā)的全球性難題。本書系統(tǒng)解析生物污損機制與防污技術(shù)體系的核心要素,全面闡釋從微觀附著機理到宏觀生態(tài)危害的作用鏈條。以技術(shù)演進為脈絡(luò),完整呈現(xiàn)人類從鉛板包覆船體、銅皮包覆船舶到現(xiàn)代環(huán)境友好型防污涂層的發(fā)展軌跡,涵蓋技術(shù)研發(fā)路徑、標準測試體系、法規(guī)管控框架等關(guān)鍵維度,并系統(tǒng)剖析我國在海洋防污領(lǐng)域面臨的雙重挑戰(zhàn)與戰(zhàn)略機遇。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2005年09月-2010年06月,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本科,物理學
2010年09月-2019年06月,吉林大學物理學院,碩博連讀,物理學(應用物理)2019年07月-2019年10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博士后
2019年11月-2022年11月,吉林大學生物與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2022年11月-至今,吉林大學生物與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副教授仿生科學與工程國際仿生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nic Engineering)副秘書長, 2024–2027
國際仿生工程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nic Engineering)青年委員會委員, 2023–2026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Material International青年編委, 2023–2024
Frontiers in Materials編委, 2022-至今
Frontiers in Biomaterials Science編委, 2022-至今
《表面工程與再制造》編委,2024-2028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生物污損的影響及危害 1
1.1.1 生物污損的影響范圍 1
1.1.2 生物污損的危害 6
1.1.3 生物污損成本 11
1.2 防污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 13
1.2.1 公元前至16世紀 13
1.2.2 17世紀至19世紀50年代 14
1.2.3 19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 50 年代 14
1.2.4 20世紀50年代至2001年 15
1.2.5 2001年至今 16
1.3 海洋防污涂層市場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18
1.3.1 國際市場 18
1.3.2 國內(nèi)市場 19
1.4 發(fā)展海洋防污技術(shù)的意義 20
1.4.1 對全球的意義 20
1.4.2 對我國的意義 22
參考文獻 24
第2章 海洋生物污損類型和形成機理 26
2.1 海洋污損生物的類型 26
2.1.1 污損生物種類 26
2.1.2 污損生物尺寸 32
2.2 海洋污損生物的發(fā)展過程 34
2.2.1 條件膜 35
2.2.2 生物被膜 35
2.2.3 宏觀生物污損 35
2.3 海洋污損生物的黏附機制 36
2.3.1 常見污損生物黏附機制 36
2.3.2 污損生物的附著力 38
2.4 海洋生物污損的時空差異 40
2.4.1 海域差異 40
2.4.2 季節(jié)差異 41
2.4.3 深度差異 42
2.4.4 材料差異 43
2.5 中國海域生物污損特點 45
2.5.1 渤海海域 45
2.5.2 黃海海域 46
2.5.3 東海海域 47
2.5.4 南海海域 48
參考文獻 49
第3章 傳統(tǒng)防污技術(shù) 52
3.1 有機錫 53
3.1.1 生物毒性 54
3.1.2 降解機制 58
3.1.3 環(huán)境影響 61
3.2 其他防污技術(shù) 70
3.2.1 滴滴涕 70
3.2.2 銅基殺菌劑 73
3.2.3 百菌清 78
3.2.4 抑菌靈 81
3.2.5 DCOIT. 83
3.2.6 敵草隆 86
3.2.7 Irgarol 1051 88
3.2.8 TCMS pyridine 91
3.2.9 吡啶硫酮鋅 92
3.2.10 代森鋅 95
參考文獻 97
第4章 現(xiàn)代防污技術(shù) 100
4.1 涂層類防污技術(shù) 100
4.1.1 防污劑釋放型防污涂層 100
4.1.2 親水型防污涂層 108
4.1.3 兩親性聚合物防污涂層 114
4.1.4 納米粒子/聚合物復合防污涂層 118
4.1.5 自拋光型防污涂層 124
4.1.6 仿生防污涂層 126
4.1.7 自修復防污涂層 133
4.1.8 防污防腐一體化涂層 136
4.2 非涂層類防污技術(shù) 139
4.2.1 船舶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優(yōu)化防污技術(shù) 139
4.2.2 船舶清洗技術(shù) 141
4.2.3 超聲波防污技術(shù) 143
4.2.4 直接化學加藥技術(shù) 145
4.2.5 陽極銅防污系統(tǒng) 146
4.2.6 電氯化防污技術(shù) 147
參考文獻 149
第5章 防污涂層表面特性及測量技術(shù) 151
5.1 表面化學及測量技術(shù) 151
5.1.1 表面化學 151
5.1.2 測量技術(shù) 152
5.2 力學性能及測量技術(shù) 157
5.2.1 拉伸應力?應變性能 157
5.2.2 韌性 159
5.2.3 硬度 159
5.2.4 彈性模量 161
5.3 表面形貌及測量技術(shù) 163
5.3.1 表面形貌 163
5.3.2 測量技術(shù) 164
5.4 固體表面電荷及測量技術(shù) 171
5.4.1 固體表面電荷 171
5.4.2 測量技術(shù) 173
5.5 潤濕性及測量技術(shù) 175
5.5.1 潤濕性 175
5.5.2 測量技術(shù) 178
5.6 表面能及估算技術(shù) 181
5.6.1 表面能 181
5.6.2 表面能估算 183
參考文獻 186
第6章 防污性能評估技術(shù) 187
6.1 測試生物的選取 187
6.1.1 選取原則 187
6.1.2 常用測試生物類型 188
6.2 實驗室環(huán)境微生物分析測試 190
6.2.1 生長分析測試 191
6.2.2 防污性能評估分析測試 194
6.2.3 防污性能分析測試 196
6.3 實驗室環(huán)境大型污損生物的分析測試 197
6.3.1 定殖分析測試 197
6.3.2 防污性能評估分析測試 199
6.4 防污性能測試標準試驗方法 201
6.4.1 中國GB/T標準 201
6.4.2 美國ASTM標準 202
6.4.3 國際ISO標準 206
6.5 涂層毒性分析測試方法 208
參考文獻 210
第7章 生物污損控制相關(guān)的法律和舉措 212
7.1 國際組織 212
7.1.1 國際組織的必要性 212
7.1.2 國際海事組織 214
7.1.3 歐盟 219
7.1.4 國際組織的協(xié)同舉措 219
7.2 歐洲 220
7.2.1 英國 221
7.2.2 法國 221
7.3 美洲 222
7.3.1 美國 222
7.3.2 加拿大 225
7.4 大洋洲 226
7.4.1 澳大利亞 226
7.4.2 新西蘭 227
7.5 亞洲 228
7.5.1 中國 228
7.5.2 日本 232
7.6 非洲 234
7.6.1 尼日利亞 234
7.6.2 南非 234
7.6.3 毛里求斯 235
參考文獻 235
第8章 海洋防污技術(shù)在中國的挑戰(zhàn)與未來 237
8.1 國內(nèi)優(yōu)勢科研平臺 237
8.1.1 高?蒲衅脚_ 237
8.1.2 國家級科研平臺 241
8.1.3 國內(nèi)企業(yè)平臺 244
8.1.4 科研平臺間的協(xié)同合作 244
8.2 我國海洋防污技術(shù)發(fā)展趨勢 245
8.2.1 基于文獻趨勢分析 246
8.2.2 基于專利趨勢分析 248
8.2.3 市場需求分析 254
8.3 國內(nèi)防污技術(shù)發(fā)展的挑戰(zhàn)與未來 255
8.3.1 主要問題 255
8.3.2 應對策略 256
8.3.3 未來展望 258
參考文獻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