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作者劉征勝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的精品合集,共輯錄80篇,歸為進取、情懷、休閑三大部分,另附有前序和后記。作者以詳實細膩的筆觸,多角度書寫個人成長和經(jīng)歷環(huán)境的美好。輯選作品主題鮮明,取材廣泛,以故土、學校、家庭等場景為主,在文字中傾注真情實感。其中大量的文字描述故土的風情、人物和美食,展現(xiàn)出炙熱的桑梓情懷。另有不少的文字圍繞家庭或家族展開,傳遞出尊老愛幼、和睦互助、愉悅成長的家庭美德和家教心經(jīng)。
本書書名《中游擊水》,將人生的中年比作河流的中游,擊水奮楫,有感懷,有思悟,也有之于未來的冀望。這不僅是作者個人成長和情感的記錄,也是對家庭和故土的深情禮贊,具有豐富的情感和文化內(nèi)涵,值得讀者細細品味。
序言
印記生活的思想水母(代他序)
初識征勝,是30年前在他家里。他家當時住在泰州陳家橋西小街,二層連體樓坐北面南。征勝的父親是我的至交詩友,一次我去串門時恰逢征勝在家。那時征勝正在省泰州中學讀高中,猶記他站立在客廳方桌旁大聲朗讀英語,臉上未脫稚氣。再見到征勝時,他已工作多年,成家立業(yè),頗有建樹。得知他曾讀研于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欣然刮目相看。
征勝業(yè)余愛好寫作,積篋不菲,時有佳篇見諸報端。他的父親劉松華,筆名劉鳴陽,早年就讀于上海同濟大學,理工男修文命筆,或令文科學子自愧不如。從學生時代起,鳴陽曾在《解放日報》《新華日報》《人民日報》《詩刊》等報刊發(fā)表詩作,其散文《江上舀水》見載《人民日報》,隨筆《燃燒與陰耗》見載《紅旗》雜志,飲譽稱著。征勝得到父親的先天遺傳和家庭陶冶,遂致寫作代有傳人。
征勝的寫作初始于工作定制。本書開卷輯入他的若干工作札記,或征文,或演講,或總結(jié),不一而足。看得出,他是財經(jīng)人中的一支筆,經(jīng)年歷練,脫穎而出。閱讀寫作可以充實、優(yōu)化人生,也可以教化、奉獻于社會,由此有助于濟世益民興邦強國。古人云:文章乃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征勝入職財經(jīng)職場,司職財政管理部門,記錄、宣傳、反思、改進財經(jīng)工作,積極助推地方經(jīng)濟,其相關(guān)的財經(jīng)文字更具有可貴的實用性。令讀者欣喜的是,在一般人看來未免枯燥乏味的財經(jīng)語段,征勝的碼字表達卻別具機杼彰顯文采。
讀研中科大,是征勝精彩而有著里程碑意義的人生履歷。征勝撰文多篇,翔實敘寫中科大學習的歷程和心得體會。中科大,校園,郭沫若廣場,櫻花大道,綠坪人文塑像……謝謝征勝,引領(lǐng)讀者神游中科大的一方圣土。讀研期間,征勝隨學校研學團隊,訪謁美歐多所名校。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劍橋……謝謝征勝,游學述記以文,將讀者引向別樣人文的詩與遠方。
近幾年來,《泰州晚報》副刊坡子街推行大眾寫作,倡導非虛構(gòu)、接地氣、抒真情,這給征勝的寫作開辟了新局面。發(fā)軔迄今,他寄興行走文字,已在晚報副刊見載十多篇文章。他有心撰稿,追思過往,環(huán)視身邊,深掘生活富礦,遴選合用題材,一一碼字成文,佳篇迭出。傾心于坡子街之余,他開始拓寬視野,外投一些報刊和網(wǎng)絡(luò)平臺,多有收獲。在紀實的基礎(chǔ)上,征勝登臨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臺階。他采寫的《三野村的三和大神》,堪稱紀實文學的代表作。作品聚焦外地來泰的打工者,直面他們的凡人影像,折射當今社會打工一族的生態(tài)。本邑作家沙黑曾以系列小說《街民》名世,征勝的本土三野村打工者人物系列幾可追望沙翁。此篇先后刊發(fā)于《西部散文選刊》和《海燕》雜志,其中《海燕》曾被譽為中國文學期刊四小名旦之一,可見編者慧眼識珠。
征勝散文的語言,頗可玩味,值得稱道。他基本采用平實的本色語言,合乎寫真紀實的要求!都页切跽Z》《舌尖上的鄉(xiāng)愁》等系列文章中,對泰州早茶、草爐燒餅、餛飩小吃、炒米貓耳朵、油炸臭干等鄉(xiāng)土風物,多有細致精當?shù)墓すP描寫,制作場景歷歷在目,可見其駕馭語言的功力。平實之外,征勝散文也不乏詩意的藻飾。武無軒轅劍,文無妙筆花花開無聲,綻放綺麗;雨落無形,潤澤萬物石榴花開,籽籽同心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離別情切切,聚散兩依依唯愿芬芳桃李鮮衣怒馬,再賞母校呈現(xiàn)的烈焰繁花,詩的雋語平添悅目賞心的文采。
書名《中游擊水》,將人生比作一條長河,中年階段對應(yīng)于中游河段。人在中年,執(zhí)筆為馬,未負韶華,收獲一篇篇載道的正能量文章。文字不啻思想的水母,印記生活的文心審美。誠冀征勝繼往開來,碼字人生,創(chuàng)造生命風光帶更新的絢麗輝煌。
劉渝慶
2024年1月18日,泰州青藜堂雨窗
(序作者系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泰州市詩人協(xié)會名譽主席、南京理工大學本部詩學研究中心《江海詩人》詩刊特約編審。)
自序
時下,油膩一詞熱度頗高,且常與中年二字捆綁出現(xiàn),似乎成為中年人揮之不去的魔咒。
不知不覺,我也被時光推搡著成為一枚惶恐的中年大叔。我是大抵不愿與油膩一詞為伍的,想在中年與油膩之間筑起一道防火墻。這道墻該如何壘筑呢?
俞敏洪的一席話,令我茅塞頓開。
油膩是什么?流不動了,像豬油一樣凝固在那兒了。如果我們能像黃河水一樣滔滔不絕地流動,能像長江水一樣地奔流,我覺得我們就一點都不油膩。流動就意味著我們要走向遠方,翻過那座山,去看那片海,這才叫作不油膩。
我反復品咂著這段話的深意。人生恰如長河,如黃河之水,亦如長江之波。中年,河之中游,水流不及起始那般湍急奔騰,緩流區(qū)域增多,漩渦叢生。水中泥沙、礦物質(zhì)顆粒易于沉積,周遭有機污染成分加大,這些或為油膩的雛形。水天然具有自潔能力。這個能力來源于水中的含氧量,流動的水,帶來高含氧量,促進水中雜質(zhì)離散和污染物分解。一旦流動停滯,盤桓不前,油膩物質(zhì)將迅速富集,膨脹變異,形成結(jié)石。對抗油膩和結(jié)石,需要源源不斷地注入具有含氧活性和沖擊力的流水。正所謂流水不腐水激石鳴。
人至中年,不能自我設(shè)限與人為梗阻,要持而不懈地流動,向著遠方去流動,去見山見海,見不一樣的風景。這樣的生命旅程才更有意義,更具價值,才不枉來人世走一遭。
猶記得一則雞湯文,題目是《離開了位子你是誰》,首發(fā)于人民日報社旗下的《民生周刊》,后迅速為多家公眾號密集推送,在朋友圈著實火了一把。眾多微友接力轉(zhuǎn)發(fā),不少還是具備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物。認真讀完我感慨不已。位子既是保障,也是桎梏。它好比煮青蛙的那一鍋溫水。反觀自己,有編制保障兜底,所謂有位。但一旦不在其位,如何安放職業(yè)與家庭,身心與志趣?剛剛輪換了工作崗位,盡管一如既往地忙碌,客觀上卻也少了不少應(yīng)酬交際。8小時之外自己掌控的余地還是很大的。我應(yīng)該用它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自己增添幾道斜杠,有備方能無患,解答離開了位子你是誰的問題。
正視不惑之年的油膩之囧,選擇突圍破局,拓展人生新的價值賽道。依據(jù)個人稟賦和價值取向,可供選擇的新賽道有精進學業(yè)、提升職稱、深研財經(jīng)和文學創(chuàng)作。但學術(shù)之路不確定性較大,一般需要脫產(chǎn)進行,且需投入大量的智慧與精力。職稱方面,中級職稱在手,但現(xiàn)行政策下卻也只能望高興嘆。財經(jīng)理論實務(wù)研究可行,但不如原來的崗位那么便利。唯有文學創(chuàng)作,稍有中文基礎(chǔ)的人都可以舞弄兩手,作為純粹的業(yè)余消遣,能兼顧工作、學習和家庭的多方平衡。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我生疏有年。以前多是機關(guān)定制寫作,規(guī)行矩步。由定制寫作轉(zhuǎn)向自由寫作,需要作相應(yīng)的調(diào)適。好比武術(shù)中套路與散打的關(guān)系,擅于套路者未必長于散打。不過好在沒有太多的條件約束,且有足夠的試錯和碰壁的機會。2020年秋起,我開始了自由寫作的凌波微步。家鄉(xiāng)的晚報成為我尚能寫否的試驗田。一次不經(jīng)意的國慶購物經(jīng)歷,觸發(fā)了麥乳精伴我成長的記憶,倉促成文,居然發(fā)表在《泰州晚報》坡子街副刊頭條,給我?guī)聿恍〉捏@喜。一個多月后,《家有青椒》亦如愿刊發(fā)。當年12月,自由投稿的《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意外拿下泰州市胡瑗讀書節(jié)征文一等獎,足令我歡欣鼓舞,堅定了我繾綣文字的信心。
從此,節(jié)假日我多宅于書房,與稿紙、電腦和書籍為伍。日拱一卒,援筆記事,竟也功不唐捐,匯聚成數(shù)十篇什、洋洋20萬言的本本。其中的大部分獲得公開發(fā)表,包括《鴨綠江》《牡丹》《西部散文選刊》等純文學期刊,《工人日報》《山西日報》《揚子晚報》等報紙副刊和學習強國等新媒體,給尋常素淡的小日子增添了一次次簇新的小歡喜。這是當初心懷忐忑化筆為犁、以紙作田的我不敢想象的。我決定將處女文集定名為《中游擊水》,以警醒自己遠離中年之油膩,保持勤勉奮發(fā)之姿。
燈下翻閱文稿,感慨系之。仰慕古今文字大家胸懷文墨,心馳八極,揮灑自如,將真情實感、真知灼見,化作閃爍時代光芒的可誦耐讀的美文。自愧才智有限,不敢奢望,唯以有益之事,遣有涯之生,繼續(xù)執(zhí)筆擊鍵,填充那些在人間湊數(shù)的日子。
2024年1月10日于海陵蓮花寓所
劉征勝,江蘇省泰州市人,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供職于泰州市財政局。作品散見于《鴨綠江》《牡丹》《遼河》《西部散文選刊》《中國老年》《工人日報》《山西日報》《揚子晚報》等報刊和學習強國等新媒體,曾獲第二屆劉成章散文獎單篇作品獎,及國家財政部、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等征文表彰獎勵。書寫個人經(jīng)歷及鄉(xiāng)土生活,內(nèi)容涵蓋家庭、教育和情感領(lǐng)域,以其平實細膩、練達風趣的語言風格見長。
目錄
進取篇
激揚職場
大寫的財政人 003
風雨二十載今朝再超越 007
點亮中小企業(yè)財政燃起冬天里的一把火 009
秉承先輩遺志開拓宏圖財業(yè) 012
學在科大
恪守為學套路追逐詩和遠方 015
小瓜子嗑出大乾坤 018
走進陽光能源融會戰(zhàn)略要義 021
劍橋一課 023
探求大洋彼岸的管理圣經(jīng) 026
USTC MBAer的數(shù)字化生存 029
1605 一路你我 033
巍巍學府
科大,是情結(jié),更是信仰 039
我在科大的閱讀時光 043
畢業(yè)季的蝸殼物語 046
科大之大 049
夢回科大 055
讀寫探驪
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 060
重讀《執(zhí)行》漫思機關(guān)執(zhí)行文化 064
守責·勵學·善思·敦行讀《責任面前沒有任何借口》有感 067
挖呀挖的小先生讀龐余亮《小先生》隨感 070
當寫作遇見GhatGPT 073
情懷篇
言傳身教
宏源先生的三句口頭禪 079
謝謝你,導師 082
找依據(jù)的語文老師 087
父親的詩文 090
憶海拾貝
謝謝你,麥乳精 094
走馬燈記 097
遠去的小虎隊 101
一張雷鋒故事手抄報 106
竹躺椅上的夜課 110
歲月感懷
我知道你終將閃耀 113
父親的揮手 119
消失的負數(shù) 124
一次特別的祭祖 128
來自太行山的小米 131
家城絮語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35
泰州老聲音 138
煤爐情深 141
苦楝居詠懷 144
宅家去膩記 146
舌上鄉(xiāng)愁
泰州早茶 150
小城燒餅 153
家鄉(xiāng)的餛飩 157
油炸臭干 160
草爐原香 164
山川異域
夢里安徽 168
渭北窯洞紀行 174
扶貧兄弟 184
墨沖山坳里的布依情緣 187
尼斯小哥 190
生如雄獅 194
休閑篇
家人閑坐
大姨爹的小紅書 201
不服老的仙人張 203
家有青椒 206
吝嗇老媽 208
老媽觸屏記 211
凡人影像
老兵王嘎子 215
斜橋彈棉人 218
藍色三輪車 221
老尤的老字經(jīng) 224
三野村的三和大神 227
格物致知
仰望殷墟 244
火車迷運轉(zhuǎn)記 247
武鄉(xiāng)有楊名紅星 251
碼控人生 253
研學拾記 257
閑情偶寄
摘枇杷 264
蝴蝶報春來 266
辦公室的盆景園 268
春風拂綠小菜園 270
菊花酥 273
街民 277
街民心語 280
周末雜談
失落的家教 282
坐觀垂釣者 285
周末斗球去 288
當我們談?wù)撛娫~大會時我們在談?wù)撌裁?292
奇葩書信三輯 296
后記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