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洪亮吉(17461809)成長于18世紀下半葉的清代中國,是一名乾嘉時期的士大夫。他六歲喪父,經歷一番苦學,終于在四十五歲時以一甲第二名(榜眼)的優(yōu)異成績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編修,后擔任貴州學政。洪亮吉在辭章、經學、歷史地理學、小學(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領域見長,且著述頗豐,是乾嘉考據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在思想行動方面,他因為對政治直言不諱的猛烈批判,斷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晚年,洪亮吉回歸故里,在經歷了十年嫻然自適的生活后,其波瀾壯闊的一生落下了帷幕。
洪亮吉不是醉心寫作的學者,為官也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業(yè)績。雖有一篇極言直諫的上書,但并不能涵蓋他思想的全部。
清代以來,對于洪亮吉的評價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關于他的詩文才能。洪亮吉一生作為詩人、散文家而赫赫有名。如今品評清代詩人時,洪亮吉也有一席之地。二是關于他對政治的批判,即作為直言敢諫之士的洪亮吉。尤其是在嘉慶四年(1799)的名篇《乞假將歸留別成親王極言時政啟》(全書簡稱《極言時政啟》)中,他點名批評當朝文武官員,陳言政治革新毫無進展。結果觸怒了嘉慶帝,被發(fā)配到伊犁。不過,他在伊犁僅僅停留百日, 就得到了赦免。相關的記述散見于他那時的筆記中。此事亦可參見20世紀20年代成書的《清史稿·洪亮吉傳》,全文約有八成是對《極言時政啟》的引用。由此,這一事件開始廣為人知。三是20世紀20年代以后,因寫作討論人口、土地與糧食問題的《意言》,他被奉為中國的馬爾薩斯。在探討現代中國的人口政策時,洪亮吉的觀點再度被提起。
從以上三點來看,洪亮吉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能,活躍于眾多 領域。不過,作為詩人,人們對他的評價要稍遜于袁枚、蔣士銓、 趙翼等人。就人氣來說,也不如黃景仁和張問陶。第二點、第三 點涉及時政,在清史上也未曾受到過正當且正式的評價。所以, 或許可以說對洪亮吉的人物評價不無偏頗。
本書以描述洪亮吉的一生為目的。他一生中著書三十種,創(chuàng)作了將近五千首詩歌,并留下了大量文章。本書主要從洪亮吉自評為仆詩如激湍峻嶺,殊少回旋(《北江詩話》卷一)的詩文中, 選介關乎他成長過程重要節(jié)點的作品,以追溯其情感與意識的變化。同時,洪亮吉曾言及詩雖小道,然實足以覘國家氣運之衰旺(《北江詩話》卷六),所以通過他的詩作,以及與上述第二點、第三點相關的文章,或許能夠了解他所生活的乾隆中期到嘉慶初期(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的歷史特點。
在進入正文之前,有幾條凡例需要說明。
關于名字。洪亮吉初名為蓮,字為華峰,乾隆三十五年(1770)改名為禮吉,乾隆四十五年(1780)又改名為亮吉,字改為君直,又字稚存,后者用得更多。他號北江,晚年自稱更生居士。本書中統一稱為洪亮吉。
關于年月日的表述。洪亮吉生活的18世紀的中國社會通用陰歷,且用虛歲計算年齡。原則上使用常用漢字進行表述。
關于洪亮吉的著作。洪亮吉的大部分著作收錄在光緒年間刊行的《洪北江全集》中(參照卷末的參考文獻)。本書的引用主要基于該全集。另外,全集中未收錄的著作則引用各個刊本。全集中收錄的詩作約有四千九百一十首,按時間順序輯錄于四部詩集中:十三歲至三十四歲(乾隆二十三年至四十四年),《附鮚軒 詩》八卷,五百六十九首;三十四歲至五十四歲(乾隆四十四年至嘉慶四年),《卷施閣詩》二十卷,一千八百七十六首;五十四歲至五十八歲(嘉慶四年至八年),《更生齋詩》八卷,八百八十七首; 五十九歲至六十四歲(嘉慶九年至十四年),《更生齋詩續(xù)集》十卷,一千五百七十八首。從幼年時期到流放伊犁之前(嘉慶四年)共有兩千四百四十五首,流放伊犁之后至臨終時共有兩千四百六十五首。
此外,關于書中相關人物的生平,考慮到其繁雜性,本書僅作最基本的記述。雖未將出處一一標明,但主要參考《國朝耆獻類征初編》《清史列傳》和《清史稿》。